生物化学情况总结复习资料记录材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物化学情况总结复习资料记录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情况总结复习资料记录材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章 . 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代谢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1.1.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一般认为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两个体系。其一是溶酶体降解。其二是依赖ATP,在细胞溶胶中以泛素标记的选择性蛋白质的降解。1.2外源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外源蛋白质进入体内,必须先经过水解作用变为小分子的氨基酸,然后才能被吸收。就高等动物来说,外界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和体内合成及组织蛋白质经降解的氨基酸,共同组成体内氨基酸代谢库。所谓氨基酸代谢库即指体内氨基酸的总量。氨基酸代谢库中的氨基酸大部分用于合成蛋白质,一部分可以作为能源,体内有一些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也是以某些氨基酸作为合成的原料。2. 氨基酸的
2、分解代谢氨基酸的共同分解代谢途径包括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两个方面。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生成氨及-酮酸。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及胺。胺可随尿直接排出,也可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可被排出的物质和合成体内有用的物质。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和脱酰胺基作用。3. 氨的排泄方式水生动物排氨鸟类及爬行动物排尿酸哺乳动物排尿素尿素是哺乳动物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10章 .脂质代谢1脂质的酶促水解1.1三酰甘油的酶促水解三酰甘油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氧化供能也可糖酵解途径生成糖。脂肪酸可彻底氧化供能。1.2磷脂的
3、酶促水解磷脂酶A1和A2分别专一的出去Sn-1位或sn-2位上的脂肪酸,生成的仅含有一个脂肪酸的产物称溶血磷脂。溶血磷脂是一种很强的表面活性剂,能使细胞膜和红细胞膜溶解。2. 脂肪酸的-氧化作用2.1脂肪酸的-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氧化分解时,碳链的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位,即脂肪酸的碳链的断裂方式是每次切除2个碳原子。细胞溶胶中的长链脂肪酸首先被活化为脂酰辅酶A,然后长链脂酰辅酶A在肉碱的携带下进入线粒体。(需要肉碱脂酰转移酶)脂肪酸的-氧化作用四步: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循环一次,产生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和一分子乙酰辅酶A。1mol软脂酸彻底氧化需要进行7次-氧化,产生8mol乙酰辅酶
4、A。每次-氧化产生1mol FADH2 和1mol NADH+H+ ,则共产生7molFADH2 和7mol NADH+H+ 。进入呼吸链氧化生成28mol ATP(1.57+2.57=28);8mol 乙酰辅酶A进入TCA循环氧化可生成80molATP(108);这样1mol软脂酸彻底氧化一共产生108molATP,因活化时消耗2molATP,故净得106molATP.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与饱和脂肪酸基本相同,单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需要3-顺,2-反烯脂酰辅酶A异构酶;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还需要2-反,4-顺二烯脂酰辅酶A还原酶和3-反,2-反烯脂酰辅酶A异构酶的共同作用。3. 酮体乙酰乙酸、-羟丁
5、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酮体在肝中产生,可被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生成:在肝中脂肪酸的氧化不是很完全,二分子的乙酰辅酶A可以缩合成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乙酰辅酶A再与一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成-羟-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后者裂解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肝线粒体中可以还原生成-羟丁酸,乙酰乙酸可以脱羧生成丙酮。酮体的氧化:在肝中形成的乙酰乙酸和-羟丁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送至肝外组织,通过三羧酸循环循环氧化。-羟丁酸首先氧化成乙酰乙酸,然后乙酰乙酸在-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或乙酰乙酸硫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辅酶A,再与第二个辅酶A作用形成两分子一线辅酶A,乙酰辅酶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循环进行氧化。9. 糖的分解代谢
6、1.淀粉的酶促水解 1.1 -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中任何部位的-1,4糖苷键,-淀粉酶只能从非还原端开始水解。,-淀粉酶不能水解-1,6糖苷键。水解淀粉中的-1,6糖苷键的酶是-1,6糖苷酶。2. 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葡萄糖醛酸途径、乙醛酸途径。3. 糖酵解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变成2mol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丙酮酸的三条代谢去路:在组织缺氧情况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酵母菌可以使丙酮酸还原为乙醇;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糖酵解从葡萄糖开始,分为10步酶促反应,均在细胞液中进行。糖酵解的调控
7、: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都存在糖酵解过程,其生理意义主要是释放能量,使机体在缺氧情况下仍能进行生命活动。糖酵解的中间产物可为机体提供碳骨架。糖酵解主要受3中酶的调控:果糖磷酸激酶;果糖磷酸激酶是最关键的限速酶。1. ATP/AMP比值对该酶活性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ATP浓度较高时,果糖磷酸激酶几乎无活性,糖酵解作用减弱;当AMP积累,ATP减少时,酶活性恢复,糖酵解作用增强。2. 氢离子(H)可抑制果糖磷酸激酶的活性,防止肌肉中形成过量乳酸而使血液酸中毒。3. 柠檬酸可增加ATP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果糖-2,6-二磷酸能消除ATP对酶的抑制效应,使酶活化。己糖激酶活性的调节。果糖-6
8、-磷酸是的别构抑制剂。丙酮酸激酶活性的调节。果糖-1,6-二磷酸是丙酮酸激酶的激活剂;丙氨酸是该酶的别构抑制剂。ATP、乙酰CoA 也可以抑制该酶的活性。糖酵解中ATP的变化:糖酵解阶段中,由己糖激酶和果糖磷酸激酶催化的两步反应,各消耗1分子的ATP。在丙糖阶段,甘油酸1,3二磷酸和烯醇丙酮酸磷酸经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个生成1分子ATP,由于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催化下裂解,相当于生成2分子甘油醛3磷酸。因此,每分子葡萄糖在糖酵解阶段净生成2分子ATP。在糖酵解过程中有3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其中果糖磷酸激酶是最关键的限速酶,其活性被ATP、柠檬酸所抑制;被
9、AMP和果糖-2,6-二磷酸变构激活。2. 糖的有氧分解将糖的有氧分解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糖酵解阶段,第二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A进入柠檬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三羧酸循环循环:乙酰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循环。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循环途径能形成12.5个ATP,每分子葡萄糖能产生2分子的丙酮酸,将产生25个ATP。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与-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是调控三羧酸循环循环的限速酶。其活性受ATP、NADH等物质的抑制。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净生成32分子ATP。乙醛酸途径两种关键酶是苹果酸合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情况 总结 复习资料 记录 材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