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doc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
2、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3、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
4、、虚实等证。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若推而广之: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所以,辨阴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5、髓也。”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相。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二、表里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1.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
6、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2.阳明病表里证(1)阳明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頏颡,还
7、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难。3.少阳病表里证(1)少阳病表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2)少阳
8、病里证:指的是少阳腑证。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4.太阴病表里证(1)太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经表为病的事实。(2)太阴病里证: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痛的太阴里证。5.少阴病表里证(1)少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9、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2)少阴病里证: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6.厥阴病表里证(1)厥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10、(2)厥阴病里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能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所以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三、寒热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它以疾病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故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1.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八纲 辨证 六经 关系 瓜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