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车站建筑与结构工程建设标准.doc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车站建筑与结构工程建设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车站建筑与结构工程建设标准.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车站建筑与结构工程建设标准第1条 车站型式及布局应满足客流需求、乘降安全、疏导迅速、环境适宜、布置紧凑、便于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车站位置、周边环境、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客流组织等条件,全线总体平衡、协调统一,合理选择。第2条 全线网车站站名应统一管理,宜与所在地区或附近路名一致,并与当地路名管理单位统一研究认可,不宜随意改变。第3条车站外范围均应设置导向标志,并应设夜间照明设施;车站公共区内设置的各种标志应通视清晰、避免相互遮挡。车站可适度设置广告,并与车站建筑装饰融为一体。导向标志应全线网统一规划、统一规格和造型,安装应坚固安全。第4条 车站站台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站台宜
2、以岛式和侧式为基本形式,在一条线上宜一致,或分段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二、站台宽度应满足乘降区宽度以及楼梯、自动扶梯和立柱的总宽度要求。三、站台高度应比车辆地板面低,并根据车辆、车门类型分析选定。四、站台边缘与静止车辆(车门处)之间的安全间隙,直线站台宜为。曲线站台应不大于。五、在站台边缘应加设安全警示线。若设置半高屏蔽门局部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应在初期安装定位。六、站台屏蔽门(或护栏)及附加设施,均不得侵入车辆限界,并应留有的安全间隙。七、站台长度应满足远期列车停靠和乘降要求。第4条 车站站台乘降区宽度应满足乘客候车和乘降的要求,并应按车站远期超高峰小时的客流特征、行车组织和乘降客流量进行计算确
3、定。最小设计宽度宜符合下列规定:一、当乘降区宽度内侧为连续整体墙面部位,其墙面至站台边缘的最小设计宽度宜为;当乘降区宽度内侧设有立柱或局部楼扶梯(连续长度内)时,其侧面至站台边缘的最小设计宽度宜为。二、在车站客流较小的车站,乘降区计算宽度小于时,最小设计宽度可减小至,但必须设置栏杆或半高屏蔽门等安全措施。三、根据车站特殊需要,在站台端部局部范围内,当计算宽度小于时,乘降区设计宽度可采用,但应设置局部防护设施。四、对于大型车站、中间折返站和换乘站的站台乘降区最小设计宽度,应按行车交路和发车密度,分析上、下车客流特征,较上述规定适当加大。五、当车站近期客流暂大于远期,乘降区设计宽度应按近期客流计算
4、校核和分析,必要时对行车组织作适当调整。第6条 车站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车站应根据车站型式、客流大小、票制与管理方式,确定车站布局和规模。二、车站应根据线路敷设方式,结合周边环境、地下管线、地形条件设置,控制车站体量。地下站或高架站应减少层数,敞开式站台应设风雨棚,有利乘客乘降和出入。三、换乘车站应做好规划设计,换乘距离不宜大于,换乘时间不宜大于,并结合工程实施条件,选择便捷的换乘方式,换乘通道应满足正常通过和紧急疏散能力。四、换乘车站在工程实施中,属近期建设的车站,其换乘节点的土建工程宜一次建成,统一利用两站地下空间和设备资源共享。属远期建设的车站,宜作预留换乘条件和后期施工条件。五、站
5、台上应设有足够数量的出站通道、楼梯和自动扶梯,并保证下车乘客至就近通道或楼梯口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并在下一次列车到达前,已撤离站台。六、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应根据各系统工艺和相互接口联系要求,进行综合协调、合理布置。地面和高架车站的设备用房,应因地制宜、灵活布置,有条件的地方可与邻近建筑物合建。七、地下车站站台与站厅公共区应划分防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八、车站的楼梯(含自动扶梯)、检票口、出入口通道的通过能力均应按超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及各口部的不均衡系数计算确定;并应满足在高峰小时发生事故灾害时的紧急疏散,能在的目标时间内,将一列进站列车所载的乘客(按远期高峰时段的进站客流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轨道交通 工程项目 车站 建筑 结构 工程 建设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