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doc





《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1)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
2、。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
3、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
4、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
5、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成功。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根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
6、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讨论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楚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知识界对此一
7、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
8、(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
9、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
10、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2)听了黄部长关于论语的讲解后真
11、是受益匪浅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黄部长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
12、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
13、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
14、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他还说-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个人的生命(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
15、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听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学习 论语 心得 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