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脱贫致富先进事迹范文 脱贫致富先进事迹材料5篇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户脱贫致富先进事迹范文 脱贫致富先进事迹材料5篇 .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贫困户脱贫致富先进事迹范文 脱贫致富先进事迹材料5篇 脱贫致富先进事迹材料5篇【篇一】 每当盛夏时节,小张村俨然变成了一片世外桃源。只见满山的油桃行行站立,满树的桃果红艳惹人。山边地角,绿葱葱的优质茶叶迎风起舞,三三两两的村民们满脸笑意地采摘着芽尖。熟知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一切都与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农村妇女密不可分,她就是_。 十五年前,来到村,面对满眼的荒山,村里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她却选择了留下来,坚守这片荒芜的土地。她坚定这满山的土地就是资源,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而首选的途径就是种植果树。从此她踏上了风雨旅程,开始凭着一番热情,苦干了三年,换来的却是一身的债务。原因
2、是果树的品种不对,种植的技术不过关。痛定思痛,她明白了,科学技术才是唯一的致富之路。于是她买来大量的书籍,刻苦自学,不学不知道,原来自己先前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她又开始调整果树品种,防病防虫,精心修剪,科学施肥,渐渐的走上了一条科技兴农的大路。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她又发现仅仅在家自学,信息太闭塞了,要想进一步地提高效益,就必须走出去,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将最新的信息化为致富的催化剂。与此同时,村领导也鼓励她多出去学习。于是她走南闯北,请教大学的专家学者,观看外面的大型果园,科技知识结合先进的经验,使她受益匪浅。特别是大量的走访,让她看到了果树发展的新方向,开始注重对优新品种的引进,实现
3、了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如今她的果园面积已有近百亩,种植的全部是目前最优的品种,果子个大、色艳、味好,成为市场上的宠儿,也给她带来丰厚的回报。 凭借自己的坚持与不断地学习钻研,先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但是,她更重视村民的共同致富,于是她把村里闲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在自己的果园里工作,一方面解决了果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们也可以得到实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学到技术,领略科技的无限作用。部分村民在_的带动下,还思考着除了种果树,可不可以再辟新路。于是他们从浙江引进优良的茶叶品种,更换原来的老品种,老品种的效益一般在每亩400元左右,而新品种由于发芽早,成芽状,三季都可采摘优质芽孢,大大
4、提高了种茶的效益,每亩的年收入可达4000元。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加激起了他们学习科技的热情,更加坚定了他们走科技致富道路的信心。 小张村位置偏僻,道路一直难走,在村民们渐渐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_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一方面积极争取,得到村两委的支持;一方面广泛宣传,在村民中集资,把村民团结起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得不到两个月,一条村级道路就贯通了。从此,这个偏僻的山村交通便利了,村里的茶叶和其它农产品也能迅速运出了,大家的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宽敞了。 但是,荣誉面前她并没有止步,因为她知道路还远的很。她说在这样一个科技引领致富的时代,只有永不止步的人,才能走在发展
5、的前沿,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 _,1993年出生,台江县翁腮村人,随姐姐来到木良。自幼在农村长大,祖祖辈辈都靠耕田种地生活。生活在农村加之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条件要比一般家庭差的多,只能保障基本的温饱。从小看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便立志长大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由于家庭原因初中就辍学外出务工的她从事过工厂流水线工人、销售员、美容师等职业,自己摆地摊、开洗车场等事业,不断尝试寻找一条可以改变自己,帮助他人一起致富的方法。在外摸爬打滚了8年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想要帮助家乡致富的念头一直没变反而越发强烈。 二、结缘竹鼠遇商机,刻苦学习梦初愿 20_年初,
6、闲谈中听朋友说起了竹鼠,对养殖兴趣的驱使下,李_通过网上了解关于竹鼠养殖的信息,发现木良的自然环境,气候均适宜,人工饲养竹鼠。而且竹鼠饲养简单,疾病少,周期短,繁殖快,销路好,利润高,于是便决定到三穗县滚马乡大湾村竹鼠养殖基地去学习养殖技术。看着可爱肉嘟嘟的小竹鼠,李_知道自己选对了职业。在基地学习了半个多月,每天都在观察小竹鼠们的生活习性,了解他们的脾气,喜欢的食物,如何繁殖、疾病的治疗等等,渐渐的李_变成了饲养竹鼠的行家里手。 三、基地建设规模现,带富一方巾帼女 20_年6月,李_的竹鼠养殖合作社在木良村成立了。合作社占地150平方米,办公室建筑面积20平方米,储物间50平方米,读书社80
7、平方米,均是按照竹鼠养殖场标准建设。共投资30万元,饲养幼鼠1000只,现年产值90万元,税后利润15万元。当前,李_的竹鼠养殖合作社已捆绑贫困户16户40余人,共同参与竹鼠养殖,并通过年底分红的方式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将竹鼠养殖的技术、红利与贫困户分享,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农业开发示范基地。 【篇三】 她,曾经是行政干部,退休后回归家乡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主动请缨倾力帮助乡亲脱贫;她,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如今重操旧业创办 “留守儿童之家”、“经典一百悦读社”;她,就是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办退休女干部_。 今年63岁的_,祖籍陕西岚皋,在她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母亲带着_兄妹五
8、人,辗转来到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定居。黑龙洞村淳朴善良的乡亲收留了他们,村子里给他们上了户口,划了宅基地。他们一家盖了三间土坯房,1971年端午节搬进新房,漂泊无依的生活至此宣告结束。作为长女的_,受当时家庭条件限制,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在家,可辍学后她仍然好学上进,通过不断自学,辗转走上民办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和县教育局教研干事岗位,20岁那年,通过考试成为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办的一名干部,从此她远离了这个贫穷而温暖的黑龙洞村。 20_年,她从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办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休,日子清闲自在。本可好好休息,但一次回老家探望亲友的经历,让她萌生回乡扶贫,帮助乡民摆脱贫困的念头。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40年过去了,自己都老了,可家乡黑龙洞村的很多乡亲依旧贫困,让她甚感伤怀。“我是黑龙洞的儿女,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有责任为乡民做点事”,62岁的_告诉笔者。 20_年2月,怀着反哺家乡、帮助乡民早日摆脱贫困的梦想,_从繁华都市搬回偏远的竹溪蒋家堰黑龙洞村,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扶贫、济困、扶智等脱贫攻坚工作。 家乡情怀 她把贫困户当自己的亲人 在_记忆中,是黑龙洞村的山水养育了自己,更是黑龙洞村乡亲的关爱与帮助,才有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黑龙洞村,地处蒋家堰镇最西边,土地贫瘠,很多村民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回村后,她发现村里还有很多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劳动力,靠
10、自已永远无法走出困境的乡亲,她甚至比村干部还着急,想着法子要帮助贫困户脱贫改善生活条件。20_年3月,她主动找到村支部书记袁前基,要求去帮扶村里的贫困户,不仅主动要求承担帮扶任务,还要求把最贫困的户包给她,她说“我虽然不是大老板、没挣多少钱,也没有当多大官,但我会尽我所能,为他们对接政策,想想法子,多跑路子”。 她认领了两户贫困户,村民_不仅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妻子常年有病,唯一的儿子在河南上大学,家里就剩下老两口,日子过得相当困难。_除了每年资助_儿子5000元学费,还帮助他家解决日常生活难题。与_结对不到十天,_的妻子就突发脑血管疾病,_主动跑前跑后,帮其联系县中医院和市太和医院治疗,
11、还照料其住院。医疗费花费近8万元,除去合作医疗报销部分,其它全是靠_带头捐款、村民筹钱解决的。另一名贫困户郭元华,没有劳动能力,却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同样得到_每年5000元的资助。 脱贫致富 她启发乡民找到增收好渠道 黑龙洞村的旁边就是黑龙洞水库,这里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很多人慕名前来垂钓游玩。_想到可以组织贫困户办一家“农家乐”,既可解决游客就餐,还能为贫困户增加收入。于是,黑龙洞村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家“农家乐”“黑龙人家”,厨师、服务员清一色都是村里的贫困户。黑龙人家食材几乎全部来自本村,土鸡、腊肉、鸡蛋、竹笋、洋芋、牛羊肉,还有各种山野菜等,都是村民饲养或是上山采摘,_现金购买的。农
12、家乐开业后生意很红火,很多游客钓友经常会来光顾。开办农家乐不仅让村民在农特产种、养环节实现增收,还能就近打工。村里的留守妇女王花珍,做得一手竹溪风味好菜,丈夫在外打工,_就把她请来“掌勺”,每年工资近两万元,王花珍逢人就说:“这是守在家门口挣钱”。黑龙人家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给打工贫困户发工资,仅此一项,每位贫困户年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 给钱给物 不如教化乡民立志气、多读书 地处深山一隅的小村,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特别是少数贫困户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不是在泥沙堆里翻滚打闹,就是拿着大人的手机玩游戏,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_意识到: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和历史
13、的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观念、信心、能力素质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很难把扶贫工作搞好。送钱送物,不如教化乡民立志气、多读书。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_把自己家的屋子腾出一间,托人购回几千册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儿童读物,又花钱购置一批桌椅,黑龙洞村留守儿童之家就这样诞生了。_给这个“家庭式读书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经典一百悦读社”。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她都会义务帮助孩子们辅导课外作业,指导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_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挤出钱来为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她还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周为孩子们上课不少于10个小时。_的亲友在得知她创办的“经典一百悦读社”成立后,纷纷出钱出物出力,支
14、持_的爱心事业。在_的提议下,李家亲兄妹3人成立了一个“国学奖励基金会”,注册专门的银行账户,每人每年注入不同金额的资金,总额度维持在两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奖励黑龙洞村热爱国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家人委托,_负责掌管国学奖励基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她根据“经典一百悦读社”学员的表现,为孩子们发放20_元、100元、50元、20元不等的奖学金,最普通的奖品也是文具。每年用于奖励孩子们的费用都不少于5000元。为了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国学熏陶,_还将黑龙洞村的国学教育拓展到周边三个乡村,通过不定期流动授课,让优秀文化的精髓影响更多的少年儿童。自从有了“经典一百悦读社”,黑龙洞村再也看不到疯
15、跑打闹的“野孩子”,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结伴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围着_听课讲故事。寂静的山村上空,飘荡着朗朗读书声。_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 黑龙洞村留守儿童有了课外活动去处后,_又开始解决大人们的精神贫困问题,她决定组建一支群众舞蹈队,引导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经过张罗,由黑龙洞村文艺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文艺宣传队成立了,每天吃过晚饭,_就来到村里的小广场,领着男女老少一起跳广场舞,既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又增强了村民的身体素质。乡民的文艺宣传队在_的带领下,走村窜户为村民表演节目,送去欢乐,不仅活跃了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也增进了友谊、培育了文明新风尚。 【篇四】 _是合作市贫困面最大,底子最薄弱
16、的一个乡镇,自古以来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从未改变,如果说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是为了寻找光明,那么上天给_绝美的容颜却让人们无尽的践踏了。长期以来主导产业以青稞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群众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就在这样一个以粗放型经济为主的乡镇,要想20_年与全市如期脱贫,困难是不敢想象的。要打好这场战役,必须立起愚公移山的志向,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实现脱贫目标。 _镇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不断激发党员群众内生动力,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在脱贫攻坚中积极作为。经过不懈努力,_镇在这场没有
17、硝烟的战争中大获全胜,顺利与全市“脱贫摘帽”。 一、建强基层组织,凝聚扶贫力量 基层党组织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_镇党委把夯实党组织建设做为工作之首,有效整合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包扶干部等各方力量。成立了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各包片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扶贫工作站,为5个重点贫困村派驻帮扶工作队,1个州级深度贫困村,派遣帮扶工作队。以“三会一课”为抓手,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培养和帮带后备干部,全面推行“党员带富”工程,引导广大党
18、员和群众从思想上认识精准扶贫重要意义,树立脱贫致富的坚强信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扶贫队伍的业务培训和管理,我镇多次举办集中培训,培养了一支业务精干、纪律严明、能吃苦耐劳、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扶贫工作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强产业扶持,提高造血功能。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就是发展经济,发展致富带富的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向来都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解决好了经济发展问题,才能让群众真正富起来,而要让群众真正地富起来最关键的就是产业项目的发展。富民产业培育工作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精准发力,带动贫困村产
19、业结构调整升级。针对贫困村的立地条件、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的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致富产业。目前已成立了苗木培育基地和藏中药材种植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20户。同时在麻拉注册成立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甘南燎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牛奶供应合作协议,实现了支部+种植大户+贫困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20_年户均扶持一万元为392户贫困户入股华羚公司,每年户均分红800元,为9户未脱贫户扶持增收项目2万元,其中一万元到户发展产业,一万元入股华羚公司每年户均分红800元。进一步激活农牧村发展动力,把“三变”改革工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化乡村治
20、理体系的新举措,成立仁占道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市级试点单位,充分利用仁占道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_年深度贫困村扶持资金8个行政村共计125万元分别入股华羚公司,按0.8%来进行分红。20_年西拉奶站、吉利奶站以及邓应高光伏电源、狼毒菌种植等项目资金到位,预计20_年实现效益。“三变改革”将逐步在我镇生根发芽。 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历史。曾今被采挖的砂石在日复一日中裸露出难看的痕迹,脆弱的洮河生态水域发出了严重的求救信号。而这一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得到了迅速的解决。生态的恢复为一切工作留下了最好的伏笔。 三、着力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习
21、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带领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更是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我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当务之急。近几年累计投资约2亿元,实施了擦吉公路、大江大河治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村(巷)道硬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桥梁建设、电网改造、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信息化建设、户户通建设等多个项目建设,目前全镇存量农牧村危旧房改造率达100%,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6个行政村通沥青路、4个行政村通水泥路,行政村道路通达率100%,38
22、个自然村通水泥路,自然村道路通达率100%,动力电覆盖率达100%,建制村3G、4G无线网络通达率100%,户户通全覆盖,大江大河治理项目长达6000米。从20_年开始,我们严格按照建设规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已实施完成了8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主要建设风貌改造、改厕、门前院落围墙改造、河堤建设及维修、村(巷)道硬化、排洪渠建设、护栏安装、人行道铺装、绿化及苗木栽种、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公厕建设,养畜暖棚建设等。 “很难想象,在我有生之年能在自己家里洗一次热水澡,厕所还是水冲的,在我梦里都是没有想到的”熟练拨弄念珠的阿克道吉老人黝黑的脸上浮现起爽
23、朗的笑容。岁月给这片土地的人不仅是皱纹,更是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个常年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齐整的油路,“厕所”革命走进了每一个农牧户家中。 _镇党委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心,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就是一切目标,我镇共实施了1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扶贫脱贫之举的“提升工程”精心打造。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与扶贫项目紧密结合、同步实施,精准聚焦建档立卡户,紧紧围绕贫困村整体提升和产业扶贫,坚持补短板、强弱项、脱瓶颈。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依靠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一个个拔地而起。 四、明确任
24、务,加强保障激励机制 在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待遇、树立基层导向上下功夫,把基层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是实施异地搬迁项目,从20_年开始,我镇前后异地搬迁51户,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带去了方便。二是实施雨露计划,为21名贫困户子女解决了一批上学难问题。三是坚持把金融支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按照“增加金融资金对贫困户投放”的指导思想,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激活“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走上可持续的脱贫致富道路,助力全镇脱贫攻坚工作。20_年精准扶贫贷款232户,1160万元。20_年精准扶贫贷款140户600万元,信用贷款户
25、23户。截止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贷款覆盖率达98.3%。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扶贫。加大金融政策扶贫宣传,大力引导金融资金投入脱贫攻坚,用好到户项目资金,统筹解决好住房安全和基础设施问题。 五、加强农牧村人才培训,提高脱贫致富技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_镇党委坚持提升贫困群众能力素质作为扶贫攻坚的直奔举措,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突出发展劳务经济。瞄准401户2143人贫困人口,共举办种植、电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摩托车修理、烹饪等各类培训班7期,培训农牧民800余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使贫困户能力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先后输转富裕劳动了2
26、0_0余人次,创劳务收入3000余万元,也进一步提高了劳务技能,达到了拓宽增收渠道,并制定村规民约,树立道德模范,引导教育群众讲良心、讲诚信、讲孝心,使他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纠正了一些赌博斗殴、欺人讹人的歪风邪气。通过不懈努力,激发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五】 西市南坡乡逢鸡村地势崎岖,丘陵遍布,是典型的石漠化集中连片干旱区,而这是靖西市20_0亩柑橘产业示范基地的主战场,是该市南坡乡人民群众“石缝求生”的生动演绎,在这里诞生了一批批艰苦奋斗的致富带头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犹如那一棵棵柑橘树一样,充满着韧劲与生机
27、,而不畏艰辛、勤劳勇敢的陆英荣便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不拖累全社会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是我的奋斗目标,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过上美好的生活!”在寻找最美脱贫户的活动中,我们来到了陆英荣的家中,他对工作队感激道。 陆英荣自幼在靖西市南坡乡逢鸡村百鸡屯长大,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为人厚道,朴实乐观,但家境贫寒,因为没有傍身的技能维持生计、配偶久病无法下地劳动等原因被列为20_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正在读书的儿子、患病的老婆生活上的困境,曾经让陆英荣满面愁容! 为逐步摆脱贫困, 陆英荣主动寻找致富门路。因年幼的儿子和患病的老婆需要照顾,陆英荣只能从自家耕地上做文章。机缘巧合,20_年初,南坡乡以
28、“人均一亩桑、户均三亩果”的发展目标做新一轮的特色产业发展再动员再部署,全面推进全乡水果、桑蚕等特色产业。各村屯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宜桑则桑,宜果则果。而正为致富门路一愁莫展的陆英荣,在帮扶干部的入户动员中得知,柑橘树适合在坡度30度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水排水性能良好、酸碱度适中的土地上种植。联系到自家的实际,陆英荣眼前豁然开朗,家里的石旮旯是正好适宜种植柑橘果树! 为此,当年2月份,他在帮扶干部的积极鼓励下,在产业奖补、免费发放果苗、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贴息贷款、化肥农药物资奖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下,不放过自家山旮旯地里的每一寸土地,扩大果树种植面积,20_年底全家共种上柑橘树
29、10亩。如今,本是荒芜的石旮旯地,一片片绿油油的柑橘树遍布山坡,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好生羡慕。 每当丰收时节,喜人的柑橘挂着沉甸甸的枝头,满山橙黄色的脐橙点缀在绿叶丛中,阳光照耀在陆英荣黑黝黝的脸上,灿烂的笑容是陆英荣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而在陆英荣在种植柑橘树之初,由于缺乏技术,在移栽阶段,常常主动参加水果技术培训课,向技术人员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关于柑橘树种植护理方面的知识。 他努力劳作,不辞辛苦,依靠着优惠政策的推进,在地势崎岖条件恶劣的山旮旯里,发扬南坡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严谨按照“种植株行距为3米_3米,每亩植75株”的技术要求种植。并对柑橘进行科学护理,整天在果园和家之间两点一线走动,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20_年累积到20_年底已有柑橘面积13.4亩。20_年底,他家的果园挂果面积6亩,收入近3万元,顺利脱贫摘帽。让山旮旯地长金果,成为陆英荣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陆英荣不仅精心护理柑橘,还利用空闲时间到靖西市区内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如今,成功摆脱贫困,有了维持生计傍身之本的陆英荣,于20_年底将原先仅有的一层房屋加建两层,并且跟城里人一样对房屋进行装修。如今,全家不仅在产业支撑下,有了稳定的收入,还住进了亮堂堂的精装住房,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