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倾向性问题一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倾向性问题一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倾向性问题一 .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倾向性问题一:基础主义基础主义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强调理论知识的厚实,主张理论知识不仅要有足够的深度,而且要有足够的宽度,即所谓的“厚基础”,这是当前我国许多本科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奉行的课程理念。实践中, 它一方面主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外,还应学习跨专业课程, 以便拓宽基础。另一方面,就本专业课程而言,它认为课程设置除了包括公共基础课外,还应包括专业基础课,而且后者应占整个课程的绝大部分。与此同时,对实践教学课时量的安排却很少, 形式也比较单一, 往往只有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很少的认知实践。譬如大部分的工科专业在学时安排上,公共基础课课时占50% 以上,专业基础课占30% 左右,专
2、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任选课)仅占10% 左右,而且还存在被继续压缩和减少的可能。另外,重要的毕业实习只有23 周,时间很少。1强调“厚基础”,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理念,即:基础打得越牢越好,理论学得越多越好,什么知识都学点,相当于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将来就能应对自如。应该说,市场确实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才,但这种能力的形成恰恰不是靠深厚的理论知识,而要靠一般能力的习得和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CDIO (即:构思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运作 Operate 的缩写) 模式下的工程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它是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
3、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在基于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中,让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技术创新)、传播知识(沟通交流)。这些一般方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才是真正通识的,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2然而,目前我们却过分强调基础科学理论,这势必弱化专业内容和实践,从而影响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鉴于学生的理论基础、 师资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原因,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选择不应该强调“厚基础”,而应该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般高校的大部分本科生不可能都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而要担任“现场工程师”的角色
4、。因此,他们迫切需要的是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而不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丰厚。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奉行的“厚基础”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强调“实基础、强能力”。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应该真正成为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也就是说,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从某专业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一些基础理论课可以适当采用整合的方式处理;在课程内容上, 可以适当打破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在课程时数上,可以适当精简;在课程授受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处理,如德国一些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不是由数学老师来教授,而是由化
5、学老师教授,以真正确保理论知识的适切性。所谓“强”,是指强化,即强化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改变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在一些专业倡导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从而真正把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考级考证、任务驱动、社会参与等多种平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倾向性问题二:学科主义学科主义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取向。在现行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提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即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6、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设。这里, 学科建设是第一位的,专业课程建设则是第二位的,课程设置不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 而是按照学科要求进行。应该说, 强调课程的学科取向由来已久。高等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高深学问,促进学科发展, 因而学科建设主导课程建设顺理成章。这种传统作为一种内在精神,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传承并延续着,以至于高校教师似乎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学科情结而少有课程情感,学科意识浓厚而课程意识缺乏。课程设置以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展开,既容易导致课
7、程设置的精细化和课程内容的精深化, 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切断横向联系,最终使课程的可调适性变弱。这显然不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必需、够用”原则在课程结构方面的综合化的要求。不仅如此,课程与学科科目相对应设置,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众所周知, 在当今时代,知识、高等教育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正在发生转变,从以前的“高等教育 - 知识 - 社会” 转变为现在的“社会- 知识 - 高等教育”,知识必须放在社会背景中加以理解。 评价知识的标准,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社会的需要才是决定课程的真正标准。如果说以前是“生产决定消费”,那么今天则是“消费决定生产”,这在应
8、用型本科教育中更应如此。由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设计,课程大纲制订应该基于社会需求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里,CDIO 模式同样给我们重要启示,其教学大纲的制订基于社会需求,强调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产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项挂钩,课程设置采用集成化方式,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避免内容重复,从而保证学生获得应有的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3基于以上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强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强调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这样, 学科建设不再是引领课程建设,而应该成为专业课
9、程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就是说, 不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这也必然要求学科建设本身进行适应性变革:在学科建设的方向上,要重视应用研究,而不是纯理论研究;在学科建设的路径上,要密切联系社会,在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市场的广泛接触,把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从而促进课程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倾向性问题三:训练主义如果说前两个倾向性问题与课程设置相关,那么训练主义则关系到课程实施。训练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从教的方面看, 由于内隐于我国高校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观深受唯科技理性思想的影响,因此现实的教学内容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倾向性问题一 2022 倾向性 问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