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pdf
《2022年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1 自然灾害概况1.1 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面临的形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 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70% 以上的城市、 50% 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 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呈进一步发展趋势。我国继 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 2010 年 4 月又发生了青海玉树大地震。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等突发性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生
2、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 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灾害监测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减灾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灾害监测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既是提高灾害预警预报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和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巨灾综合应对能力等建设的必然选择。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3、 第 1 页,共 25 页 - - - - - - - - - 1.2 自然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其中,灾害监测既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灾害预测主要包括灾前调查、 灾中灾情监测和和灾后调查评估等工作。开展灾害监测的目的在于:(1)通过开展自然灾害研究,揭示灾害发生机理、时空分布、活动规律及灾害间的相互关系, 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实施应急监测,及时获取灾情信息,为抗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3)通过灾中跟踪监测,及
4、时掌握灾害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捕捉次生灾害等风险隐患,为次生灾害的防治提供预警预报。(4)通过灾情监测评估,对灾区各种设施、自然资源毁坏情况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作出评价, 为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25 页 - - - - - - - - - 2 遥感技术概念及主要特点2.1 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是指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如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飞机、气球和高
5、塔等),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传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 接收并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综合技术。遥感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应用等分系统组成。按照传感器搭载的平台,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2.2 遥感技术的特点(1)探测范围广。运用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可以从空中对地面大范围地区进行探测,如,一张陆地卫星(LandSat)图像的覆盖地面范围可达 3 万多平分公里。 约相当于我国海南岛的面积, 我国只要 600 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2)获取的信息量大
6、、综合性强。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以4 波段 LandSat 多光谱扫描图像为例,像元点的分辨率为79*57m , 每一波段含有 7600000个像元,一幅标准图像包括4 个波段,共有 3200万个像元点。5 遥感图像信息能够真实地体现地质、 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25 页 - - - - - - - - - (3)获取数据周期短、动态性强。卫星遥感能实现对同一地区的周期性、重复观测,从而能及
7、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美国陆地卫星 LandSat-4 、LandSat-5 每 16 天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遍, NOAA 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 每 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我国环境与灾害小卫星A、B 星可以两天完成覆盖我国国土一遍。卫星遥感这种快速、连续观测的优势,有助于及时发现病虫害、 洪水、火山、地震、污染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为灾情的预报和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卫星遥感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
8、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可以获取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地物内部信息,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特性。同时,卫星观测、航空观测和地面观测三大系统优势互补,能克服地面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2.3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国遥感技术经过40 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具备了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以及全球的大气、 海洋和陆地系统观测和动态监测。与此同时,遥感图像数据处理、识别和应用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9、-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25 页 - - - - - - - - - 能力不断增强。由气象卫星、 海洋卫星、 陆地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卫星系列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 能够覆盖全国陆地、 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 1500 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可见光、红外到微波遥感器都实现了星载飞行,遥感器包括可见光相机(胶片式和传输式)、可见光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多种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波段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微波高度计、 合成孔径雷达等。具备了自行研制卫星地面接收站及其相应数据处理系统的能力。研发了具有
10、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 开发了多套通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系统。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卫星气象监测能力,还为国家应急管理、 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地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宏观监测能力。已经发射并投入应用的“环境减灾” A、B卫星为光学卫星,拥有 CCD 相机、热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等多种遥感探测设备,具有中高空间分辨率(CCD 相机空间分辨率达到30 米) 、较高时间分辨率(重复观测时间为48 小时)
11、、高光谱分辨率(高光谱达 115 波段) 、宽观测带宽观测能力( CCD 相机幅宽达 720 公里) ,是目前国内民用卫星中技术最复杂、指标最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可两天完成覆盖我国国土一遍, 能开展高质量的环境监测和对灾害进行快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25 页 - - - - - - - - - 速监测预报。2.4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2.4.1 利用遥感技术,有效开展自然灾害成因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各种先兆,而且很多灾害
12、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彼此之间常有一定的关系, 这就为自然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性。 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范围大、 综合性强,根据多时相、多波段、多分辩率遥感图像所提供的数据源,进行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相互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以及灾害前兆信息等开展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对不同的灾害做出准确程度不等的近期、中期、长期和临灾预报。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各种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近年来开展的全国特大滑坡灾害调查及危险性评价、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 重点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
13、价等项目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的。2.4.2 开展遥感灾害调查,推进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在各种自然灾害中, 地质灾害占有重要的比重。 地质灾害中的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25 页 - - - - - - - - - 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个体以及它们组合形成的灾害群体,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形态、色调、 影纹结构等均与周围背景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规模、形态特征及孕育特征,均能从遥感影像上直接判读圈定。利用我
14、国的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环境和灾害卫星及其他卫星提供的多种遥感信息,通过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可以对目标区域内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查明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规模、形成原因、发育特点、 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性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开展地质灾害区划, 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评价易发程度,建立灾害要素数据库, 构建灾害预测评估和灾后灾害快速评估运行系统。2.4.3 开展遥感灾情调查,为抗灾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快速信息支持地震、洪涝、台风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常规手段难以实现迅速、准确、动态的监测与预报,遥感技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可以快速获取灾害发生后灾区的
15、全面景观,根据灾害分类分级及影像模型,判读图像,快速确定灾情,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在 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及2010 年青海玉树大地震中, 有关部门使用多种航天、 航空遥感技术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多种类型、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分析信息,为抗震救灾指挥系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25 页 - - - - - - - - - 统及时全面地了解灾情、快速部署救援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16、支持。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特大火灾时,我国立刻调整了环境减灾卫星 A、B 星拍摄角度和运行频率,每天两次飞过澳大利亚上空,迅速准确地拍摄了澳大利亚火场的光学、红外和雷达图像, 为澳大利亚空间信息合作研究中心提供了大量的卫星监测图像,极大地帮助了澳大利亚有关部门的灭火行动。2.4.4 开展遥感灾情动态监测,提高次生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等灾害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是减少和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地震次生灾害,使这些次生灾害在成灾前或成灾过程中得到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在2008 年
17、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航空遥感应急调查,及时掌握了北川等14 个重灾县市道路、房屋损坏等灾情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情况,共解译出地震引发的崩塌、 滑坡、泥石流 7226 个,堰塞湖 147个, 灾害毁路 1423 处; 圈定有危险的村镇264 个, 潜在危险道路 1732处,从而为有效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25 页 - - - - - - -
18、 - - 2.4.5 开展遥感灾情调查评估,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灾区的重建规划是抗灾救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断层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安排。城镇和工程选址时要充分考虑灾害综合区划,既防止类似的灾害重复发生,也要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可以获得地质、 土地、气象、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这是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在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利用航天
19、和航空遥感,及时开展汶川地震灾情评估工作, 完成不同烈度人口影响评估, 以及房屋倒损、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灾情及次生灾害评估、灾情综合评估、地震灾害范围评估、 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工作,为灾区重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2.4.6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可能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损失极为惨重。及时、准确地获取反映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各种地震前兆信息及其演化规律就有可能有效地预测预报地震,卫星遥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20、 - - - - - - 第 9 页,共 25 页 - - - - - - - - - 感以其观测手段多、覆盖面广、资料连续更新、重复观测周期短等优势,成为开展地震灾害预测预报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可能。第21 届 ISPRS大会表明,遥感技术用于监测和评估地震灾害已成为研究地震的一大热门。目前,遥感方法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 )技术在监测地震形变方面的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同。在地震研究方面, 我国运用各种遥感图像,进行断层活动性、强震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等方面的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干涉形迹测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同时还开展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
21、可应用性研究、 红外遥感地震前兆的异常特征、预报方法和机理研究以及地震前兆热红外异常卫星遥感监测与快速处理系统研究等,为卫星遥感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开辟了新的方向。我国地震局已将卫星遥感的部分热红外实测数据,按月通播入网, 供全国地震系统共享和研究,应用于地域性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分析。 根据 1997 年 110月的卫星遥感热红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较准确地判定出了西藏那曲地区以北是全国最可能发生强震的首选区域,并由 1997年 11 月 8 日玛尼地震的发生得到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5 遥感技术在灾害调查中的优势及作用2.5.1 遥感技术在灾害调查中的优势1 可快速进行大范围、立体性的灾害
22、监测遥感技术能从空中大面积地对灾害进行宏观监测研究,使灾害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25 页 - - - - - - - - - 测工作向立体监测方向发展。 对于复杂多变、 涉及面广的大型灾害优越性更明显。特别是对于大区域的环境灾害及动态变化(如沙尘暴、特大洪灾等 )监测十分有利。2 获取的信息量大、效率高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传导、 接收、处理和提取大量与灾害相关的信息。这不仅给灾害监测赢得了大量时间, 而且及时获得了丰富的灾情背景资料 , 为高效
23、数据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3 适应性强遥感技术可获取其它监测手段无法获取的信息。由于某些灾害的灾区自然条件恶劣, 如发生雪灾、山体滑坡、密林森林病虫害及火灾、荒漠化等 ; 另外某些农业灾害如病虫害、 沙漠化或一些农业气象灾害等, 常规监测手段根本无法奏效, 灾情资料难以获取, 此时遥感技术就成为灾害监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4 动态监测与常规监测手段不同, 卫星遥感监测不仅具有实时、 动态的优点,而且全天候工作, 因此可以对灾情进行连续、 动态监测 , 进而获得连续准确的灾情资料。 利用这一点 , 就可以对那些具有爆发隐患或周期性爆发的自然灾害 (如火山、泥石流等 ) 进行灾前预测;对那些破
24、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灾害( 如洪水、蝗灾等 ) 进行跟踪监测。而且可以用于对灾后恢复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相关资料,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1 页,共 25 页 - - - - - - - - - 2.5.2 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遥感技术具有视域大的宏观特性, 它的探测波段从可见向微波和红外延伸,使人们对地物的观察和研究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的可能;另外,它还能周期成像, 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 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对地
25、观测视角及特性,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起了如下作用;1 动态监测与指挥救灾地面站多卫星接收系统对同一区域的观测频度一般可达三天重复一次,局部地区在必要时可达一天一次,能实现对灾害的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 对部分灾情有可能根据图片上的异常现象进行预报,也可根据多时相的卫星数据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状况,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指挥救灾提供直观、全面的依据。2 灾情评估根据灾前、灾中、灾后卫星数据的融合,并结合灾区数据库及社会调查,可对灾情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估。 不仅可编制灾情等级分布图,还可计算各等级灾情的面积和百分比,为保险公司的理赔和民政部门的灾后救灾工作提供依据。3 防治规划从卫星图片上结合专家系统、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2022 遥感技术 地质灾害 调查 中的 应用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