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归纳 .pdf





《2022年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归纳 .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1000 - 8934(2004) 02 - 0062 - 03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施琴芬 崔志明 梁 凯(苏州大学 科研处,江苏 苏州 215006)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 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 不断修正 、 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 存在N重互动关系 。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特征;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 G30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 - 10 - 08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2、编号BR2002014)作者简介:施琴芬(1963 - ) ,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 技术预见;崔志明(1961- ) ,苏州人,教授 、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预见 、 知识管理 、 研究与发展管理;梁 凯(1976 - ) ,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科技哲学 。人类社会经过了“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后 ,“信息革命” 曾给予人类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冲击 ,然而“知识革命” 引起了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 曾高度概括了知识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
3、确定因素。从这个框架看,人类社会要求我们挑战传统的认知结构所基于的假设 ,强调通过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冲破知识传递与转移中的种种壁垒,达到“青蓝互哺” 的可逆双赢氛围 。众所周知 ,知识是哲学反思的对象,也是经济学聚焦的中心问题。哲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 ,而经济学则研究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价值化问题以及知识如何被用来更有效地创造最大价值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可以预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 ,知识的利用和转移途径正在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知识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 世纪 80 年代 ,精简人员使得中层管理人
4、员的缺省对组织的知识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聚焦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揭示了流程再造仅靠显性知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本质不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哲学思想。1隐性知识的特点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 olanyi) 在其1958年出版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 Pers onalKnowledge ) 和 1966 年出版的 隐性方面 (The TacitKnowledge ) 对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 所意会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
5、- 隐性知识 。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的认识,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 。波兰尼曾经满怀感慨地说:看着今天以漫无休止的努力用显微镜和化学、 用数学和电子学仿制着清一色的与二百年前那位半文盲的斯特拉迪瓦作为日常工作制作出来的相似的小提琴,这情景真的有点使人伤感。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隐性知识的主体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 ,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联系 ,其行为的细节可以被视为逻辑上不可言传的 ,即隐性知识的默会性和个人性
6、。正如康托尔关于连续统一的 “不可罗列性” 定理这样的 “集论”(men 2genlehre )中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定理,G. H. 哈尔迪认为 ,一旦掌握了所用的语言,对它们作出证明是极为容易的 ,但在定理的意义变得明朗之前有必要作出相当多的解释。 康托尔的证明跨越了一个逻辑鸿沟,否则就会造成像范特荷甫和考尔贝在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上或巴斯德和李比希在把发XIAO 看成 XIAO母的生机功能的问题上所造成的分裂一样。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Drucker) 认为隐性知识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26第2 0卷 第2期2 0 0 4年2月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udies
7、in Dialecticsof NatureVol.20 , No. 2Feb. , 2004?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Burlton 解释说 :隐性知识是人头脑中 ,常常是人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知识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加内什? 纳塔拉
8、詹认为隐含知识(即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存在于个人脑子里的经验性知识。维娜?艾莉 (Verna Allee) 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 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它依赖于体验、 直觉和洞察力。隐含知识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型”为中心 。这些意念模型是概念 、 形象 、 信仰 、 观点 、 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隐含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 ,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的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于是我们归纳出隐性知识的以下特征: 隐性知识不能被编码,因而难以表达、 传播 、 沟通与共享; 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相关联; 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
9、 隐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与稍纵即逝的现象; 隐性知识是非批评性的知识,很难对其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性思考; 隐性知识是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因其难以被编码和显性化而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 隐性知识在被使用时是不自觉的 、 无意识的,如某种心智模式等; 隐性知识最终可以被模糊而粗略地表达出来。2知识转移的特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在分析美国前几年出现的新经济双赢(win2win) 现象时指出:从促成经济增长的动力看,在技术层次维持不变的情况下 ,传统产业的生产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将受到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
10、要素边际递减假设已经不符合新经济增长的现实存在 , “索洛余数”的存在说明了经济增长存在着收益递增现象 ,而递增的本质源于知识经济的产生。知识是凝结着知识生产者所付出的脑力劳动和一定的体力劳动 ,同时在客观上具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属性 。正是知识在同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其价值,即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知识具有商品的属性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本体论维度看,知识有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从主体论维度看,知识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作为经济源和资本源,其价值的实现在于流动。Vito Albino 等研究人员于1998年归纳出知识转移的四个框架 :转移主体(actors ) 、 转移意境(co
11、ntext ) 、 转移内容 (content ) 和转移媒体 (media ) 。知识的转移是通过组织的地域维度、 业务维度及职能维度来降低组织风险的不确定性,破除一些节点问题和壁垒枷锁 。但目前的垂直科层制结构使得知识转移同时受到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即知识使用类型的改变所引起的结构性转移阻力和知识配置多极化需求所引起的结构性内部约束的影响。知识转移的本质是个人与个人之间 、 组织与组织之间、 个人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发送与接收过程。并通过中介媒体将发送者与接收者连接起来,由此构成一个知识转移链 。知识转移的流程或者程式如下: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有三类,第一类是个体与个体之间
12、,内部组织与内部组织之间,外部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自身体系的转移;第二类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转移,如个体与组织内部,个体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转移;第三类是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转移。 知识转移的瓶颈在于突破传统的知识储备思想 ,为知识主体与客体搭建一个合作平台(collab 2orativeplatform) ,即支持知识工作者和知识拥有者执行任务及协同工作的技术基础,将元信息(meta- in2formation ) 进行个性化内容的过滤,同时符合社会交换理论 (s ocial exchange theory)即知识主体的努力能够从知识客体处得到认可与回报,于是知识的转移会进入一个内循环与外循环
13、的有序良性状态。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隐性知识是构成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基(knowledgebase ) ,它的属性和隐含意义都表明了其在逻辑上的不可言传性即当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整体中的部分时所造成的分解性效果。隐性知识这一涉身性行为的内在结构使人们必然参与它本身的造就 ,即求知寄托的原型,正是这种结构丰满的寄托行为把隐性知识从单纯的主观性中拯救出来。虽然CEO 们已经将知识管理挤进议事日程,但却没有把它看成像降低成本、 组织流程再造以及企业扩张一样重要 。管理者曾经试图将隐性知识转变成外化的显性知识,这样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如Xerox曾经试图把他的服务和修理技师的专门知识编码为专家系统
14、,然而专家系统的设计者们却发现系统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时的细节和微小差别,因为技师们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难题的,因而要实施专家系统的呼叫下即时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设想显然是不现实的。36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组织在确立隐性知识对其
15、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后 ,就会给隐性知识的转移创建一个平台。但隐性知识的不确定性给隐性知识客体带来相关的知识风险 ,如组织核心技术主体的离开将会中断隐性知识的转移链 ,这种转移链的断裂或者缺损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重新构建隐性知识链也许比资本扩张更困难。同时 ,隐性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 ,核心主体与协同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主客体之间存在知识势能差,这种差势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转移存在多维性特征,即隐性知识在不同阶段、 不同环节所体现出的流向性不是线性的 。这个非线性过程是大量的隐性知识元通过一定的流程排序,通过知识势能差和信息熵即系统整体的平均信息量的共同作用,变成有序的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归纳 2022 隐性 知识 转移 特征 模式 分析 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