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简洁板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简洁板书.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简洁板书24河中石兽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2、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
3、音并抄写词语。 圮(p)募(m)棹(zho)杮(fi)湮(yn)啮沙(ni) 溯流(s) 欤(y) 曳(y) 铁钯(p) 臆断(y)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
4、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三、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 一词多义:为、之 词类活用:棹、暴涨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下面请同学
5、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究故事的道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
6、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第三种 讲学 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7、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明确: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8、 明确: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
9、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明确: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示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
10、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寺僧水中不可得 下游无迹 讲学家地中失败 老河兵上游成功实践经验 可取之处 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义。 2.大胆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义,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归纳和总结。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本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文言教学时,有时课堂过于包办,没敢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怕上不完,这样会影响课堂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得还不够,有待加强。 9阿长与山海经 1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理清全
11、文情感脉络,提升快速阅读以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把握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5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
12、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 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请简要概述。 明确:“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我”所不耐烦的);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谋害
13、“我”的隐鼠(敬意消失);“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的人”表述。(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
14、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 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
15、病。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时代的缩影表示同情。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适当表现。 2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有详略特点,却仍是诸多琐事,而文章读来完全不显杂乱,似乎有一条固定的线贯穿在其中,你觉得这条线是什么? 明
16、确:是情感线,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琐碎,但是由于情感变化穿插在其中,又使文章结构十分清晰,读来也十分自然。 3请说说贯穿在文中的情感线主要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纵观全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详略得当 感情变化 (线索)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空前敬意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主要事例 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 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和礼节 讲“长毛
17、”的故事 谋害“我”的隐鼠 为“我”买山海经 深切怀念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采取多件琐事并叙,详略得当,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在写人上,也初步把握了长妈妈的形象,我们似乎真看见了一个“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着“大”字的长妈妈,讲很多规矩的长妈妈。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依赖作者高妙的作文艺术,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更加深入地把握长妈妈的形象特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多角度分析,感受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是最常见的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 明
18、确: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这几个“恭喜恭喜”中明显藏着长妈妈无尽的喜悦,结合长妈妈前夜对小主人叮咛的话,可以看见这个不幸的人既藏有美好的愿望,而愿望又如此容易满足的形象特征。又如讲“长毛”故事时语言的荒诞,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可笑。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元旦,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看着”“摇笑塞”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善良而又迷信的一面。又如“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竖”“摇”“点”三个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切切察察”的妇女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我热得
19、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一句中,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小鲁迅的无奈,又从这细节中见出长妈妈的胖与睡相的粗俗。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的心理,前文中一切反面描写都成了长妈妈伟大品质的反衬,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课文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将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说成是“最为心爱的宝书”,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
20、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揣摩其中作用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还有不少词语以“大词小用”的形式出现,细品味之,妙趣无穷。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含义深刻:“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
21、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诙谐幽默:本文刻画阿长时常用幽默笔调,如“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福橘”。这里的幽默来自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这里的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除此以外,童言无忌的表述,一本正经的荒诞,对常识的荒诞表述
22、,都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感情浓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写作时的追忆与感慨,这其中是不尽的深情怀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句,是作者对长妈妈最深情的祝祷。 大词小用:文本中不乏夸张的语句,如“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中用到了“憎恶”“谋死”二词,并非真有这二词所表现的程度,只是为了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愤怒与不满;又如“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中“空前”与“敬意”二词,所
23、包含的是两种视角的含义,从儿童视角来看,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从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看,也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 目标导学三:回忆性散文特点,“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 在谈及“大词小用”时,我们说“空前的敬意”一语中包含着两种视角的意义,一种为儿童视角,一种为写作时的成人视角。两种视角同时在文中出现是否合理呢?这恰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 明确: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24、。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又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叙述角度。 目标导学四:总结提升,学会人性关怀 1“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时过境迁,当作者提笔写下“阿长”这一人物时,那个给作者说各种故事的人,那个让作者又“讨厌”又崇敬的人,那个给作者买“三哼经”的人却再也不在了。而作者,也仅能徒然长篇大
25、论那个带着小人物标签的名字,而对她真实的名字不能着一字,这其中难道真的只有怀念与感慨吗?是否还有别的情感? 明确:还含有一份愧疚与歉意。 2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在呢? 明确:有。比如有的爷爷奶奶,也会给我们讲“大灰狼”的故事,好像是在吓唬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他们自己的趣味方式爱护着我们;又如农村地区的爷爷奶奶中也有像阿长一样迷信的人,他们禁止孩子触犯“神灵”,以“迷信”的方式为孩子祈福,但是这背后,都是对孩子们的爱,应予以理解。 语言 动作 心理 对比 三、 板书设计 善良 热情 纯朴 憨厚 人物阿长 诙谐幽默 感情浓烈 语言 可取之处 1.能紧扣住文本特点,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重视个性化阅读,通过跳读、诵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人物对话。 不足之处 在把握人物性格的时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包办”之嫌,个性化阅读不够到位。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 ) 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