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方形
2、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
3、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
4、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
5、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
6、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
7、时间单位时、分、秒。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
8、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设计理念 虽然年月日时间单位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设计课时考虑到这一点,先了解学生已知的内容,自主探究,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的搜集、汇报、展示、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
9、、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 2、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这里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新课探究 1、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2、分析年月日的产生。 3、引导探索:(1)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2)小组讨论(3)生交流。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4、6、9、11
10、 特殊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对比xxxx年的日历看看有什么发现?(二月天数不同,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闰年。)关于平年和闰年的有关知识我们下一节课研究。 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4、教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师:(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 a、歌诀法b、拳头记忆法。(出示拳头,师:这是什么?你们有吗?它能帮我们记住每月的天数,怎样帮呢?自学课本P48) (2)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3)师生共同玩游戏: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为什么没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结合实
11、际进一步认识年月日 (1)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年历卡,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在20xx年的年历卡上找到国庆节这一天,你是怎样找到这一天的?在找出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找出自己的生日 (2)请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让你高兴、难忘、或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历卡上圈出来。(学生交流,并说出为什么?) (3)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年历卡,而且通过年历卡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年?一月?一日?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平均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谢老师通
12、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有许多亮点。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本节课谢老师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参赛比较,“这样比公不公平”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学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
13、养 谢老师在教学中能通过直面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并启发学生发现移动前和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通过例题的深入研究,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帮着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逐步清晰。 三、学会运用平均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练习设计,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
14、判断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认识的提升。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及时而必要的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
15、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教学目标: 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
16、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请学生说一说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0.7米; 教室窗户的宽是0.85米; 一份南京晨报价格是0.50元 每度电的价格是0.52元。 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奥运冠军刘翔的身高是1.89米,体重是74.11千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数来表示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读一读这些小数,在读的过程之中,如果有错误,教师当即指导。 3、问:这些都是小数,你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知识呢? 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
17、什么?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带领学生完整说:刚才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谁也来就像这样完整说一说。 师:这就是0.7米的意义。 师:对照板书中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反之,一位小数也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问: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18、? 2、像我们过去三年级所认识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数,那么1米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问:谁愿意再来说说0.01米的意义。学生完整地说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点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 3、观察:对照板书,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得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能举些例子吗? 师:现在我们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长?用分数、小数如何表示?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得到:千
19、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请再举例。 师: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举例吗? 接着学习下面的几个小数: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归纳抽象:刚才我们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个图形等,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我们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课前收集身边的小数,课的开始即让学生展示汇报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
20、,会自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认识小数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关于小数的材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试着说明这些小数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探明教学的起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度的重组和补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这两个计量单位,讲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种认知表象感觉单一,不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认识,在设计时,增加了通过分“1千克
21、、一个图形”得到小数的这一环节,在分1元时,让学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千克时,让学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个图形时,分别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得内容更加的饱满,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开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
22、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
23、,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
24、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
25、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26、 1、地位作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三、五两个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27、: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3、重点、难点: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cAI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
28、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杭州游玩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
29、“动物”和“过山车”等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
30、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示的小朋友们被售票员阿姨拦在“动物园”门口,针对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员阿姨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时所设计的第二个过渡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
31、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带着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动物园,遇到买门票付钱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53位小朋友,门票要8元一张,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538的算式,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又根据小朋友进动物园时着急的心切,结合课件的情境,对学生讲到: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队伍的前面,怎么办呢?瞧,售票员阿姨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对小朋友说:“你们不要急,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到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
32、动物。”这时我设计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赛题:142、3130、2143(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四道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说出结果的比赛题:1个532个533个5310个53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个53和10个53合起来是几个53?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53写成乘法算式:,这样, 由复习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准备。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33、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得到的这个算式,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向学生提问:你会说一说的意义吗?中的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求的积,再求的积,最后把和的积相加。)我进行板书,在竖式中分三个竖式标明乘的箭头。xxxx310530xxxx159533的积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689然后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让学生进行算法的探讨。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用个位上的去乘,乘得的积是表示个一,积的末
34、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去乘,乘得的积表示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1、尝试练习利用课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达第二站“未来
35、世界”提出几个问题:、门票48元一张,要给我们班53位小朋友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钱?、进了“未来世界”后,我们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要付16元,你能帮忙算一算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钱吗?、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们开开心心中结束了,我们现在要乘车回家了,可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感谢呢?(付车费)那谁能帮老师算算;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车费,我们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给司机师傅表示感谢呢?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2、巩固练习出示小马虎做
36、题:xxxx43132936156xxxx75302xxxxxxxx小马虎做的这四道题中,前三小题错在对位上,第四道错在计算的进位上。这题主要启发学生不能当小马虎,不能犯小马虎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发下的纸上找出错的原因后订正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算法,明确算理,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懂得认真计算的重要性。3、加深练习: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会填吗?8477136这里出示两道填数题,对练习稍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延伸练习:由杭州游玩结束,我向学生发问到:下次我们全校小朋友都要来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钱
37、的车费吗?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设计亮点: 第一,教学设计围绕杭州游玩这一情境,并从中渗入买门票付钱等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学过程利用鲜明的、学生感性的(动物、过山车等)课件,具有动态生存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xxxx310530xxxx159533的积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689板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半独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这样不仅美观、简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能力。 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