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我快要失业了-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1、学习态度决定学习习惯今天上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抽查了一个学生,让她在黑板上给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几个不会写。难道是因为她小学时候的拼音基础差吗?可是注释里也标明了注音的,只要记住了就行的。更严重的问题在后面。学习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让学生解释“寻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说:注释里不是有吗?有学生说,注释里只有整句话的意思:“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我问:你们就是这样看注释的?其实,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已经包含在整个句子的解释里面了。寻,即寻找;向,即以前;所,一个代词,不用译也可以;志,
2、即标记。这些学生的看书习惯就是不那么认真,实在令人感到沮丧。要做到字字落实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问一问自己每一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不懂就去查证一下,是不难搞懂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去问,囫囵吞枣地看一遍解释,大概的意思有点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这说到底是态度问题,是不够虚心的表现,也是不够认真的表现。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是直接由学习态度所带来的。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做起,就必须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有目标和计划,才有意志力和行动力昨天上桃花源记,下课时为他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把课文熟读成诵,二是把全文翻译到课堂作业本上。这两个任务专门考验他们课外学习的计
3、划性。并说好今天课堂上检查。今天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昨天布置的两个任务。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只有少数几个(约五人左右)没有完成。完成任务的同学,是怎么完成的,没有仔细询问,但估计一定是花了一些课外时间的。不论他们是怎么安排的,至少说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并懂得安排时间去完成任务以达到目标了。这就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也比较薄弱的学生,未能完成任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有了行动,就会有信心和勇气。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务的同学,一定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对自己会更有信心。3、学习文言,一个字都马虎不得今天的课堂上主要是检查翻译
4、文句。老师基本上不讲,只让学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头翻译出来。对于有些字词学生未能讲清楚、讲透彻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以做到字字落实。发现的问题主要有:“缘溪行”中的“行”,没有结合下文下“便舍船”来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学生翻译成“看到”,没有依照直译的原则,估计是参考资料上看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时过于拘泥,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组词扩句,给译成“山上有小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小口”当为“小洞口”,“有光”当为“有光亮(透出)”。这反映出缺乏变通的能力。“其中往来种作”,有有学生译成“这里面来来往往的人在耕种劳作”,属于随意添词,违反直译原则。“的人”两字不应该放在“
5、往来”后面,“往来种作”都是动词,是并列的关系,如此翻译显然造成了文意不顺。“其中”的“其”是代词,指“桃花源”,“中”则是“当中,里面”,那么原句可译为“这(桃花源)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人们”作为主语,补充在“往来种作”之前为妥。“乃大惊”的“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它的意思,尽管以前已经学到过,可见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类似的还有“不复出焉”的“焉”,“遂与外人间隔”的“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自”、“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等。这堂课的主要收获是,让学生明白,文言翻译的每一个字都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没有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这对于养成他们认真
6、细致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4、自订计划,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上星期花了几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教给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总的计划表上要有总目标及任务总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时间安排。每周计划表上要有每天的课节安排,要有每个时段的可用时间,要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要有计划执行情况反馈。要让学生自己先设计,我最后提供计划处方给他们作参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张计划表所能解决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去设计,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还是从易到难吧。先让他们设计某一天的学习计划,然后试行,
7、体验一下;然后再设计一周的学习计划,再到一个中远期的总体性规划。5、自学有成就,可自当小老师昨天上陋室铭。学生对这篇文章可能比较感兴趣,事先已经看得比较仔细了,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把文章背下来了。所以课堂上表现得很热闹,每提一个问题,都有一阵嘈杂的回答,这种表现欲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课上得很顺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写作特点之后,就当堂完成默写了。课后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既然学生的表现欲那么强,当时就应该趁热打铁,叫几个学生来分析串解文意,让他们自己当一回小老师-感觉到失过了一个教育契机。但从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也感受到,只要学生学得主动,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其实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东西学生
8、自己都解决了,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这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6、联系社会现实,有助于突破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意义今天上爱莲说。不出所料,许多学生已经事先预习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了。在刚上课时,他们就忍不住要表现一下,把文章集体背诵了一遍。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节省一些读和背的时间,而把理解文意的时间安排得充分点。在重点讲了几个字的读音和书写并作了检查后,我把核心问题抛出来: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那么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并找出描绘所托之物形象特征的有关语句,说说是怎样运用象征的,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领悟到的。学生很快找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9、,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展开联想,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关于“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的理解都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说“洁身自好”啦,“不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远播”啦,“端庄稳重”、“自尊自爱”啦,都还不错。关于“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了。我作了如下一些指点:跟前一句联系起来看,“清涟”与“淤泥”都是莲的生长环境, “淤泥”的“脏”是不好的,可以理解为逆境,那么 “清涟”似乎就可以理解为“顺境”,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个君子,即具有高尚
10、德操的人,应该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的问题。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会因为环境的或顺或逆而有所改变,这就是君子之风。联系到实际生活,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总是随大流的,也就是一个成语所形容的:随波逐流。从商,难免染上商人的习气,比如说斤斤计较,工于算计,甚至有欺诈行为;从政做官,难免沾染上官场习气,比如说吹拍奉迎,圆滑世故,甚至贪污贿赂如果社会风气好,也许这样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会风气已经不怎么好了,那么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实在是太难得了。“中通外直”,关键是理解“通”字,“通”者,通达也,无所挂碍,心胸坦荡,通情达理,虚怀若谷。那么作为
11、君子,就是目光高远,处事豁达,不会为生活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闷闷不乐。立身处事,遵道从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忧愁。“不蔓不枝”,关键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种什么状态。“蔓”是“蔓延”,“枝”是“枝节”,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牵牵连连。联系到生活实际,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以“利”为核心,总是在互相勾结的,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他们拉关系,走后门,织成严密的关系网,搞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类勾当。所以又有“君子不党”之说。君子是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群的,是不屑于搞人身依附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因为字词方面、朗
12、读背诵方面,学生自己能主动解决,课堂上省下一点时间,所以就有利于理解深入一些。但一节课时间毕竟太短,所以还是有必要让他们课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说就本文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有些课文是用来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洁的人,至少懂得什么才算是高洁,总是好事。7、自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无须老师代劳今天上的课文是核舟记。这篇文章我决定让学生自学,在大约40分钟的时间里,我让他们完成这样几个任务:一、解决字词的读音及生字的写法;二、把课文读通顺;三、把全文笔译出来。时间的安排是:完成前两项任务大约用10分钟;完成第三项任务用30分钟。然后我在黑板上把这些目标和时间安排写出
13、来,并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导。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效率还是不错的。虽然因为课文比较长,而且笔译也比较费时,第三项任务没有完成,但总体上看,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哪怕平时最容易走神的学生,这堂课的时间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这个效率是一般的课堂上没有的。让学生自学,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学会自己制定目标、寻找方法和安排时间步骤,形成自学能力。凡是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尽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并做一些深化、开拓延伸的工作。8、自学效果如何检查更有效?困惑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学生自学。第一课时让他们自学全文,嘱其笔译,并教给方
14、法。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做到字字落实。第二、第三课时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诉他们:不规则按学号随机抽查,每一个被抽查到的学生翻译一个文句(至一个句号处,作为完整的一句)。这样,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他也找不到什么遁词:因为课堂上已经自学过,课外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除非是自己态度上不认真。抽杳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基本上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了文意疏通问题。极个别确实有点难度或学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教师略加指点强调。至于写作特点理解,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一是明确本文可归入说明文之类,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么说
15、明方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主要是列数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艺人技艺高超。这类问题稍作指点,学生即可领悟,所以也没有太花时间。遇到的问题有:自学之后的抽查,对于学得比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难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显得有点浪费时间了。怎样让这部分人能不虚度这段时间?现在还想不出什么办法。不过,这部分人在听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进行对照,这对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还是有作用的,等于是复习了一遍吧。9、文言文就要多读,短文要熟读成诵今天上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比较短小,意思也不难理解,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是把文章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文言文,朗读就显得更重要了。我
16、安排的学习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是轻读课文,解决生字、多音字读音。对照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给生字标注读音。板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对错读的字正音后,全班齐读,然后指定个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重点是“与”、“睦”、“长”、“矜”、“分”、“恶”。再齐读巩固。解决了字词读音后,接着是齐读全文。(如果学生基础差,齐读前应安排教师领读)。第三步是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对疑难之处做标记;在全班举手质疑,讨论解决;然后分成四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翻译一句(至句号处为一句),对有争议的字句再在班内讨论明确;最后教师把全文
17、口译一遍,学生对照自己的翻译,检查疏漏或不准确之处进行纠正。第四步是熟读全文,以至背诵。分四人小组,轮流领读一遍;小组内进行齐读,直至齐背;各小组之间进行进度比赛,看哪小组最先能够齐背下来。然后挑选背得最好的小组,让其领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诵一句;最后全班试着齐背全文。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说这段话的背景,说说这种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桃花源记谈一谈,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跟这种理想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熟悉全文以后,这些问题是很好理解的,不必过于纠缠。最后齐背全文,并争取默写下来。这样,一堂课之内,全文不少于朗读十遍,学生课内达到背诵应该不成问题了。10、怎样才是高品质阅读-“对话
18、”上午学习杜甫石壕吏这首诗的时候,出现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情节时,有好些学生对“老翁逾墙走”、“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等情境,表现出嘻嘻哈哈的态度,也许在他们心里,只是觉得好笑,而根本没有恻隐之心。这其实就是一种看客心态、麻木不仁的心态。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无关,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娱乐的工具。于是,我又重提“对话”理论:阅读文本,就是心与心的对话,就是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文本,进入文中的情境,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与作者本人的心灵对话,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当成作者笔下的人物,这样才算是真正会阅读。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于自身之外,看
19、作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那么,就连阅读的门都没有摸到。要像水滴渗入海绵一样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动一样,浮在表面。学生听了这些话以后,神态开始严肃起来。我说:把你当成当时的杜甫,或者把你当成向酷吏哭诉的老妇,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牺牲,还要继续为这个乱世付出牺牲,你还会如此嘻嘻哈哈吗?你对老妇所作出的决定,难道没有任何感觉吗?接下去,学生理解文本时,态度比较认真,对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容易理解了。杜甫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一方面对付出巨大牺牲、生活几乎面临绝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艰”;另一方面对于统治阶级的冷酷残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对于为国家作牺
20、牲,又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所以对于老妇坚强地接受苦难,继续为这个时代作出牺牲是深怀敬意的,是赞美歌颂的。这堂课,再提“对话理论”,我认为非常必要。因为多数学生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是非常低下的,这就需要时常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品质。11、养成认真的习惯很难吗今天学习郦道元的文言文三峡。因为已经有过自学文言文的经验,所以这堂课我还是要求要求学生自学。应该说,大部分同学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刚上课我就宣布这堂课是一堂自学课,并启发他们自己定学习目标和任务。我说: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在他们发表了意见之后,我小结了一下:一、读通课文(前提是解决生字读
21、音,还要把课文读通顺,不读破句);二、字字落实,笔译全文;三、背诵并默写全文(看时间情况)。大致的时间分配是:第一项任务5-10分钟;第二项任务25分钟;第三项任务10分钟。在完成第一项任务的时候,分别进行了齐读检查和个别朗读检查,均发现一点问题,就是个别字的读音学生没有解决好。比如说“属引凄异”,文中的读音是“嘱”,而不是“属于”的“属”,但抽查了两个学生,却都读错了。这是非常令人惊讶不解的事情。因为课文注释里就有这个字的注音,而且平时我一直在强调: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必须对照注释、词语手册解决生字读音,把读音标注到生字上面。然而,这个习惯有些学生就是没有养成。我对他们说:“养成这个习惯就那
22、么难吗?有些同学习惯了依赖老师,到了初中,仍然没有自学的能力。其实自学有多难呢?就是自己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注释里的生字注音标到课文里面去,读一读,记住这个读音。这件事情有多难?不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吗?如果小学教师给你们教属引凄异的属字读音,可能会这样教:先在黑板上写上这个词,然后给这个属字标上注音,然后说: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个字念一下。难道要这样教,你们才能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吗?”抽查到的这些同学,相对来说自学能力不够强,以前这个别学生也有过反对自学的言论。从这堂课来看,可能还是观念没有转变之故,总是等着老师给她安排做什么,自己学得不主动。这说到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和习惯的问题。但从整体来
23、看,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第二项任务有些学生20分钟就完成了,大部分学生25分钟内完成,第三项任务,10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把课文读背了。至于默写,留到课外去完成也未尝不可。总之,学习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性,效率还是挺不错的。字字落实遇到的问题,我没有当堂给他们解决。我问:是现在就给你们解决呢,还是你们自己先试试呢?他们表示愿意自己先去尝试一下。12、自学-自教:前提是自觉前天两位同学当小老师,课上得比较成功。昨天学习观潮时,学生们还是坚决要求自学,并要求再当小老师自教。这样看来,一个课时自学,一个课时自教,就形成了“自学-自教”模式。学生已经有了自学的热情,这时候就不能够泼冷水,对于探索中的不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自学 尝试 教学 随笔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