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范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范文 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教材分析和深入的思考,一份教案的蓝图已经形成了。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最新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最新范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
2、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 9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2/ 9+2/ 9+2/ 9=6/ 9=2/ 3(个); (2)2/ 93=6/ 9=2/ 3(
3、个); (3)32/ 9=6/ 9=2/ 3(个); (4)3个2/ 9就是6个1/ 9就是6/ 9,再约分得到2/ 3(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2/ 9个,3个人就是3个2/ 9相加。 生2:3个2/ 9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2/ 93。 提出质疑:3个2/ 9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
4、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2/ 9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
5、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2/ 93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2/ 93=2/ 9+2/ 9+2/ 9=6/ 9=2/ 3(个)。 生2:2/ 93=6/ 9=2/ 3(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1/ 9。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6、?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
7、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
8、=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1/ 2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1/ 4表示求12 L的1/ 4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3/ 1
9、0,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3/ 10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3/ 1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
10、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3/ 16+3/ 16+3/ 16+3/ 16可以列成 _ _,表示 ;或者表示 _; 也可以列成_ _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2/ 11,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
11、煤有2/ 11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6/ 7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a/ bc=ac/ b,其中a,b,c均为整数且a0。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
12、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最新范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1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 (2/5+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4、。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
15、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 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
16、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最新范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
17、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8、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 和 互为倒数。可以说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19、 的倒数吗?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
20、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 )( )( )=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
21、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最新范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2、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
23、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 (2/5+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
24、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
25、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 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
26、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最新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作中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究中探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接受教育者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7、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感性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2)以实验要求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的计算方法。 (3)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感念辨析等方式,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每位同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6水槽红颜色水
28、。直尺6把。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 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 ,获得新知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
29、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 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
30、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
31、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砂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
32、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 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
33、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立方米 3a立方米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6立方米 3立方米 2立方米 3.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的圆锥体。 五、课后小结,归纳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同学、哪个小组学习?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1、本节课后第3、4、5题。 2、回去观察你生活身边有哪圆锥物体?测量计算它们的体积。下节课交流汇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