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202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课咏史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刘长卿、李贺、温庭筠的生平。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3.学习诗歌寓言笔调和拟人化的手法。4.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深邃的哲理。5.把握诗歌借史咏怀、借史讽喻的特点。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意解读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刺史转为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时,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局面,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气势描绘西晋伐吴,结束了国家分裂状况,情调高昂。后四句,汲取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颈联说往事可以感
2、伤的,还不止东吴为西晋所灭,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也相继覆灭,只是西塞山依旧靠临长江,永远被人们所凭吊罢了;并照应上文,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可凭。尾联联系唐王朝的当前形势,赞扬“四海为家”,希望国家统一,但也必须警惕藩镇纷争。以故垒隐伏在萧萧芦荻中的图景作结,包涵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名句识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考点演示请以“今逢四海为家日”一句诗,说出这首怀古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答案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一、作者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州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后
3、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备,诗名盛于中唐前期。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及民生疾苦在诗中亦有所反映。但大多写遭谗贬谪、胸怀不平之意,以及感慨政治失意和山水闲逸的情怀,缺乏雄浑苍劲之作。他的诗以五言、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其五言律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在当时很负盛名,自诩为“五言长城”。然而,由于刘长卿的生活和思想都较为狭窄,故其诗境较少变化。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
4、,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从诗歌内容上看,李贺的诗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秦宫行;或抨击宦官弄权;或影射藩镇割据;或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或借助历史,抒发兴亡之感、抑郁之情;有的还涉及恋情、相思、宫怨等,涉及面十分广。但诗的中心内容仍是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对现实的不满、厌弃之情。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
5、编诗五卷。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词人、诗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他是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但后来家道中落。他长期出入于歌楼妓馆,为士大夫所不齿,终生困顿,晚年始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他才思敏捷,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就完成一篇(晚唐考试律赋要求一篇八韵),时称“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熟悉词调,精通音律,是唐代写词最多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花间集收66首,全唐诗附词部分录59首。他的词多写闺情,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情态。这类词继承南朝宫体诗风,并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部分词对一些妇女的遭遇表示同情,也流露出他在统治集团里被
6、排挤的不满情绪。温词声律谐协,词意含蓄,风格浓艳,并能创造优美的意境来表现人物的情思,但温词偏于闺情,词句也嫌柔弱,给当时和后世也带来了不良影响。他的词被五代后蜀词人推崇,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等18家词为花间集,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的先导,由此形成“花间词派”。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的诗写羁旅行役、吊古兴亡、边塞荒寒、咏史咏物等,但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沦落,而较少伤时感世的作品。他的爱情诗辞藻瑰丽,而雕琢过甚,终逊李商隐一筹。但他的诗也有不少久为传诵的佳作,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为欧阳修欣赏赞叹(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二、写作背景长沙过贾谊宅
7、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金铜仙人辞汉歌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
8、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情怀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过陈琳墓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
9、袁绍让他典(意为“主管”、“掌管”)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诗人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三年谪宦此栖迟。栖迟:居留(2)寂寂江山摇落处。摇落:草木凋零(3)怜君何事到天涯。天涯:偏远之地(4)东关酸风射眸子。酸风:刺骨的寒风(5)空将汉月出宫门。将:与(6)今日飘蓬过古坟。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7)词客有灵应识我。词客:擅长文词的人,这里指陈琳(8)霸才无主始怜君。霸才:指盖世超群的才华(9)欲将书剑学从军。书剑:指文武才能2填空。(1)长
10、沙过贾谊宅一诗中,诗人讽刺汉文帝,寄托感慨的诗句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3)过陈琳墓一诗中,诗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是: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4)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善写自然景色,多抒贬谪之感和山水闲逸的情怀。(5)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其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善用神话,构思奇特,别具风格。(6)温庭筠,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是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词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绝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词派”的鼻祖。长沙过贾谊宅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作
11、为盛唐之末、中唐之初的诗人,曾因其诗篇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个人寥落的情感,而成为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长沙过贾谊宅就是这类诗歌。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诗人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结尾两句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的复杂性情,这也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过陈琳墓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
12、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诗人巧用对比,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长沙过贾谊宅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句写意勾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的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流落在异地他乡怎不使诗人“悲”呢?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
13、“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倾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当时贾谊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二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惆怅。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这是吊古人,怜自己。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十分高妙。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也写得很含蓄。湘水无情,
14、流去了多少时光。楚国的屈原哪会想到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这两句,真切地刻画了诗人抑郁悲苦的心境。尾联的出句,勾画了一幅荒村日暮图。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正是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对句的弦外之意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诗人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的强烈控诉。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此诗情感深沉而悲凉,用语含蓄蕴藉,字里行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2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12 史诗 三首学案 粤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散曲 选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