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贵州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贵州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贵州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直至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个方案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一轮高潮。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6年,农村金融机构恢复成立阶段。国务院于1979年2月正式恢复中
2、国农业银行,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归农行管理。在这一阶段,农村金融组织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和竞争的格局。第二阶段从1996年到2003年为调整阶段。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强调农信社的服务“三农”功能,提出了建设规范化的农村信用社的总体目标。在这一阶段,农信社脱离了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了以合作制为模式的改革,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从2003年至今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第三阶段,也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构阶段。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已成为
3、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公共财政加强了其在农村的作用,为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国务院开始进行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改革方案的通知,决定对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前的困境 2003年以前,分布在全国的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为全国9亿多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问题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步履维艰。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金融机构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状况。 资料来源:据2002-2
4、008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金融年鉴中有关数据计算整理而成。 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然而,2002年末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比例仅为-8.5%,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农信社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化解难,再加上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化解救助政策不明确,而且县、乡两级特别是乡级财
5、政贷款或担保贷款较多,而这些贷款大多用于乡统筹或村提留及一些政绩工程,因领导更换或其他因素使这些贷款造成死滞或沉淀,对政府部门追要贷款则更加困难。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一直没有明确定位,在经营策略、服务手段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经营结构不合理,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业务经营缺乏创新,服务手段落后。种种原因致使信用社经济效益低下,经营亏损逐年加大。直到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才首次实现了轧差盈余104.62亿元,经营财务状况才有所改善。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种途径 无论是要实现农村信用社的重生再造,还是要推进创新农村金融体系,都要求必须按照股份
6、制原则重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产权方面采取了多种方法,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与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改革模式: (一)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方向改革 从2010年起,银监会陆续制定实施相关制度办法,在那些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选择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方向发展无疑是个最优的选择。因为这些地方资金非常丰富,为农村信用社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而那些信用社资产规模比较大,并且已经在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选择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过渡也是最省时省力的改革途径。目前,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 (二)合作银行模式 不具备商业银行模式改造条件的信用社可以选择合作
7、银行模式。例如,有些地方人口较为稠密或者当地是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以县或市为单位,将整个县或市的农村信用社各为法人的状况改为联合的统一法人。对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以及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的机构,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优质企业对实施兼并重组,允许民间资本阶段性控股。这样不仅壮大了信用社的实力,也方便了对农信社的统一管理。 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主要采取的改革方法就是走合作银行模式。根据新华网的报道,全国农村信用社在2011年收回数亿元的“两呆”贷款,不良贷款率也持续减少,并实现从巨额亏损到整体盈利。至2011年底全国有农村合作银行214家,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3.5万家减至2914家,置换了农村信
8、用社1694亿元不良资产。 (三)保持原先体制 对于达不到两种改革途径要求的其它地区,可以允许其实行现有的体制。在经过长时间的现有体制运营下,若还不能达到前面两种改革方式要求的,则要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对那些高风险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使其能够达到最终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转变的要求。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有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条件。 (四)撤销 对于以上各种方式均不能奏效的农信社,且严重资不抵债的,或是机构设置在城区城郊支农服务较少的,可以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由于政策到位、组织协调有力,撤销工作平稳有序,既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也维护了地方
9、金融和社会的稳定。对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市场退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样,我国农村信用社出现了三种新型的基本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制度框架内重组模式、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和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各地都有不同选择。但在管理模式上,除北京、天津、上海外,各地基本上都选择组建了省级联社。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 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各地都试图采取一些措施办法扭转农信社发展不均衡问题。经营状况也有所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束连年亏损,经营效益明显好转 2003年改革之前,全国的农村信用社已经连续10年亏损。2002年亏损58亿元,亏损面33.5%。2004年与2003年相比,在多提取呆账准备
10、金25亿元,多核销呆坏账27亿元的基础上,实现轧差盈余105亿元,盈利面达到了81.2%。 继前些年的扭亏为盈后,2011年全国农村信用社盈利继续扩大。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国内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 (二)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农村信用社改革前,即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5147亿元。改制成为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关键在于压降不良贷款。200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04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也下降了7.5个百分点,到2011年末,经过改制等多方面的努力,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九年下降,这使得全国农村信用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社 改革 路径 发展 对策 研究 贵州 问题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