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2.3《反比例》(课件+J教案+课堂作业设计).zip
反比例 课堂作业设计 反比例 课堂作业设计一、填空。一、填空。1.单价书总价本数(一定),书的总价和单价成()比例;本数书总价 单价(一定),书的总价和本数成()比例;单价本数书的总价(一定),书的单价和本数成()比例。2.abc,当 b 是不变量时,a 和 c 成()比例。3.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比例。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1.小红有 20 本练习本,用完的本数与剩下的本数。()2.食堂购进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用煤量与用的天数。()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4.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1.上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用 X 表示人数,用 y 表示每人分到的本数,写出它们的关系式。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作业数量一定,完成的与没有完成的。2.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3.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平均每页的字数和页数。人数24816本数1684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填空。一、填空。1.单价书总价本数(一定),书的总价和单价成(正 )比例;本数书总价 单价(一定),书的总价和本数成(正 )比例;单价本数书的总价(一定),书的单价和本数成(反 )比例。2.abc,当 b 是不变量时,a 和 c 成(反 )比例。3.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反 )比例。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1.小红有 20 本练习本,用完的本数与剩下的本数。()2.食堂购进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用煤量与用的天数。()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4.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1.上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是2.用 X 表示人数,用 y 表示每人分到的本数,写出它们的关系式。XY=32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作业数量一定,完成的与没有完成的。不成比例 完成的作业数量+没有完成的数量=作业数量2.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一定)3.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平均每页的字数和页数。成反比例 每页的字数页数=总字数(一定)人数24816本数168424.2.3反比例第四单元 比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 1)一一辆辆车车以以同同样样的的速速度度前前行行,行行驶驶的的路路程程和和时间如下表:时间如下表:时间(时)时间(时)12345路程路程(km)90180270360 450新课导入(2 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2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 20 15 105时间(时)时间(时)12345路程路程(km)90180270360 450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2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 20 15 105 观察上面的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观察上面的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1015203060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探索新知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1 1)表中有哪两种量?)表中有哪两种量?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1015203060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而变化的?增大增大减小减小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体积体积/cm3(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分别是多少?300300300300300300底面积底面积高度高度=体积体积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一定。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一定。两两种种相相关关联联的的量量,一一种种量量变变化化,另另一一种种量量也也随随着着变变化化,如如果果这这两两种种量量中中相相对对应应的的两两个个数数的的乘乘积积一一定定,这这两两种种量量就就叫叫做做成成反反比比例例的的量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归纳总结(1)乐乐乐乐读读完完一一本本书书,平平均均每每天天看看的的页页数数和和看看完完全全书书所需天数情况如下表:所需天数情况如下表:(2)用)用60元购买笔记本,已花的钱和剩下的钱情况如元购买笔记本,已花的钱和剩下的钱情况如下表下表: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10 15 203040 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128643已花的钱(元)已花的钱(元)10 15 203040 剩下的钱(元)剩下的钱(元)50 45 403020 表表1:表表2:表表1、表、表2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10 15 203040 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128643已花的钱(元)已花的钱(元)10 15 203040 剩下的钱(元)剩下的钱(元)50 45 403020 如果用字母如果用字母x和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下面的式子表示:xyk(一定一定)1.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与判断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什么异同?与判断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什么异同?自学指导如果总价一定,单价与如果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关系。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你能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t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天天300115021003754605506(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并比较积的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3001300 1502300 1003300 754300 605300 506300 乘积相等乘积相等(一定一定)。这个积表示这批货的总量。这个积表示这批货的总量。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t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天天300115021003754605506(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吗?)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为什么?x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yxy=300(一定)(一定)成反比例关系成反比例关系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t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天天3001150210037546055061.给一间长给一间长9m、宽、宽6m的教室铺地砖,每块地砖的教室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地砖数量如下表。的面积与所需地砖数量如下表。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否成反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随堂练习 所所需需地地砖砖数数量量与与每每块块地地砖砖的的面面积积成成反反比比例例,因因为为教教室室的的面面积积一一定定,而而每每块块地地砖砖的的面面积积所所需需地砖数量教室的面积。地砖数量教室的面积。2.下表中下表中x和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请把表格填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写完整。x240y50.1501000.25123.判判断断下下面面各各题题中中的的两两种种量量是是否否成成反反比比例例关关系系,并说明理由。并说明理由。(1)煤煤的的数数量量一一定定,使使用用天天数数与与每每天天的的平平均均用用煤量。煤量。因因为为每每天天的的平平均均用用煤煤量量使使用用天天数数煤煤的的数数量量(一一定定),所所以以使使用用天天数数与与每每天天的的平平均均用用煤煤量量成成反反比比例关系。例关系。(2)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的人数。分组,组数与每组的人数。因为每组的人数因为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的人数组数全班的人数(一定一定),所,所以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以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3)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因为圆柱的底面积因为圆柱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积高圆柱体积(一定一定),所以圆柱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关系。所以圆柱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关系。(4)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因因为为种种黄黄瓜瓜的的面面积积与与种种西西红红柿柿的的面面积积的的和和一一定定,而而它它们们的的乘乘积积不不一一定定,所所以以种种黄黄瓜瓜的的面面积积与与种西红柿的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种西红柿的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5)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包装书,包数与每包的册数。包装书,包数与每包的册数。因为每包的册数因为每包的册数包数书的总册数包数书的总册数(一一定定),所以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成反比例关系。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课堂小结1第第 3 课时课时 反比例反比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4748 例 2,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中第 8、10、11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使学生在建构反比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初步感受函数、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探究中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对比感知,初步了解反比例关系1.课件出示两个表格。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请大家观察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引 导 学生观察两个表格中数量的变化情况,感知两个量背后的不变量。2【学情预设】预设 1:第(1)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也增加,而且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这道题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预设 2:第(2)题中的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关系,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预设 3:我发现第(2)题中的两种量所对应的一组数相乘都得300。2.对比感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的发言有理有据,非常棒!第(1)题中的两种量符合正比例的变化规律,而且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成正比例关系;第(2)题中的两种量不符合正比例的变化规律,那它们之间成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观察表格中的两种量,发现其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通过学生对原有正比例知识的回忆,初步感受正比例与反比例的不同变化规律。二、构建反比例概念,理解反比例的意义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课件出示教科书 P47 例 2。教学笔记3(2)学生带着“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自学和交流。(3)汇报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情预设】预设 1:表中的两种量是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预设 2:杯子的底面积扩大,水的高度反而缩小;杯子的底面积缩小,水的高度反而扩大。预设 3: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 300。师:同学们知道了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 300,那么这个 300 表示什么呢?【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底面积高度=体积。(板书:底面积高度=体积)师:我们说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你能说说判断它们成反比例关系的理由吗?【学情预设】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的,而且水的高度与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于相关联的量、量的变化规律、变化中的不变等要素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教师适时引导,恰当追问,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自然水到渠成。2.对比判断,深化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课件出示两道题。教学笔记4师:请你判断(1)、(2)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学情预设】预设 1:(1)中,平均每天看的页数与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天看的页数越多,所需天数越少,每天看的页数越少,所需天数越多。而且每天看的页数所需天数=总页数(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板书:每天看的页数所需天数=总页数)预设 2:(2)中,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已花的钱越多,剩下的钱越少,已花的钱越少,剩下的钱越多。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的和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这两种量不成比例关系,因为它们是和一定,而不是乘积一定。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学生会表示赞同,让那位出错的同学再来说说为什么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这两种量不成反比例关系。)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师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而且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师: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对 比 辨析环节对学生深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和追问,使学生的表达围绕着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乘积是否相等展开,让学生表达得更清晰、简洁、准确。5积(一定),请你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学情预设】xy=k(一定)三、归纳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师:我们怎样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呢?师生一起总结:首先判断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然后再看两种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师:回忆一下,这与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什么异同?【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首先都是判断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但判断正比例关系是看比值是否一定,判断反比例关系是看乘积是否一定。师:同学们的总结为我们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还是不成比例关系提供了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要注意辨别清楚。【设计意图】对比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的条件,找到判断时条件的异同,进一步加强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四、实践应用,巩固提升1.课件出示教科书 P48“做一做”。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情预设】预设 1:每天运的质量和运货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预设 2:3001=300,1502=300,1003=300,积相等,这个积表示这批货物的总质量。预设 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因为运货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让 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具体直观的数据说明,可以是半抽象的增减趋势,还可以是抽象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构建反比例的意义。6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运货的天数每天运的质量=这批货物的总质量(一定),也就是乘积一定,所以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课件配合出示正确的解答。2.独立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第 8 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学情预设】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 54m2,所以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成反比例关系。3.独立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第 10 题。师: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个表格吗?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学情预设】这道题是已知 x 和 y 成反比例关系,就有反比例关系式 xy=k(一定),利用表内已知的对应值(2,5)求出 k=10,就可根据已知的一种量求出另一种量。应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反比例关系的定义来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正确解答。4.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第 11 题。师:这道题要求我们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你会依据什么条件来判断?【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首先判断两种量是否相关联,然后再看两种量对应的数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学生完成后,交流分享。【设计意图】给学生练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对成反比例的量的认识及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新知的巩固。5.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师:学习了反比例的知识,你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指 导 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判断的两个要点:一是两种量是否相关联,是不是按照一种量增加(减少),另一种量减少(增加)的规律来变化的;二是通过计算明确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乘积是否一定。7子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关系等等。(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五、课堂小结师: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课后请大家了解一下教科书 P48“你知道吗?”中的反比例图象,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反比例图象与正比例图象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感受到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贯穿着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这样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设计,将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从这一课的学习推向一类课的学习,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型。少数学生在接连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后,在实际判断时容易混淆,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增加更多素材加以练习。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教学笔记
收藏
压缩包目录
|
预览区
|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2.3《反比例》(课件+J教案+课堂作业设计)
- 《反比例》课堂作业设计.docx--点击预览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2.3《反比例》课件.ppt--点击预览
- 第3课时《反比例》教案.doc--点击预览
|
|
编号:3073569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1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8-06
3
金币
- 关 键 词:
-
反比例
人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课件
教案
课堂
作业
功课
设计
- 资源描述:
-
反比例 课堂作业设计 反比例 课堂作业设计一、填空。一、填空。1.单价书总价本数(一定),书的总价和单价成()比例;本数书总价 单价(一定),书的总价和本数成()比例;单价本数书的总价(一定),书的单价和本数成()比例。2.abc,当 b 是不变量时,a 和 c 成()比例。3.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比例。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1.小红有 20 本练习本,用完的本数与剩下的本数。()2.食堂购进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用煤量与用的天数。()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4.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1.上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用 X 表示人数,用 y 表示每人分到的本数,写出它们的关系式。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作业数量一定,完成的与没有完成的。2.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3.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平均每页的字数和页数。人数24816本数1684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填空。一、填空。1.单价书总价本数(一定),书的总价和单价成(正 )比例;本数书总价 单价(一定),书的总价和本数成(正 )比例;单价本数书的总价(一定),书的单价和本数成(反 )比例。2.abc,当 b 是不变量时,a 和 c 成(反 )比例。3.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反 )比例。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打“”,不成的打“”)1.小红有 20 本练习本,用完的本数与剩下的本数。()2.食堂购进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用煤量与用的天数。()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4.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三、把 32 本图书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到的本数和人数如下表。1.上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是2.用 X 表示人数,用 y 表示每人分到的本数,写出它们的关系式。XY=32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四、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作业数量一定,完成的与没有完成的。不成比例 完成的作业数量+没有完成的数量=作业数量2.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一定)3.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平均每页的字数和页数。成反比例 每页的字数页数=总字数(一定)人数24816本数168424.2.3反比例第四单元 比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 1)一一辆辆车车以以同同样样的的速速度度前前行行,行行驶驶的的路路程程和和时间如下表:时间如下表:时间(时)时间(时)12345路程路程(km)90180270360 450新课导入(2 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2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 20 15 105时间(时)时间(时)12345路程路程(km)90180270360 450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2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 20 15 105 观察上面的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观察上面的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1015203060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探索新知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1 1)表中有哪两种量?)表中有哪两种量?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1015203060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而变化的?增大增大减小减小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水的高度水的高度/cm302015105.体积体积/cm3(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分别是多少?300300300300300300底面积底面积高度高度=体积体积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一定。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一定。两两种种相相关关联联的的量量,一一种种量量变变化化,另另一一种种量量也也随随着着变变化化,如如果果这这两两种种量量中中相相对对应应的的两两个个数数的的乘乘积积一一定定,这这两两种种量量就就叫叫做做成成反反比比例例的的量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归纳总结(1)乐乐乐乐读读完完一一本本书书,平平均均每每天天看看的的页页数数和和看看完完全全书书所需天数情况如下表:所需天数情况如下表:(2)用)用60元购买笔记本,已花的钱和剩下的钱情况如元购买笔记本,已花的钱和剩下的钱情况如下表下表: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10 15 203040 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128643已花的钱(元)已花的钱(元)10 15 203040 剩下的钱(元)剩下的钱(元)50 45 403020 表表1:表表2:表表1、表、表2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10 15 203040 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128643已花的钱(元)已花的钱(元)10 15 203040 剩下的钱(元)剩下的钱(元)50 45 403020 如果用字母如果用字母x和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下面的式子表示:xyk(一定一定)1.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与判断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什么异同?与判断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什么异同?自学指导如果总价一定,单价与如果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关系。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你能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t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天天300115021003754605506(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并比较积的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3001300 1502300 1003300 754300 605300 506300 乘积相等乘积相等(一定一定)。这个积表示这批货的总量。这个积表示这批货的总量。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t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天天300115021003754605506(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吗?)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为什么?x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yxy=300(一定)(一定)成反比例关系成反比例关系每天运的质量每天运的质量/t运货的天数运货的天数/天天3001150210037546055061.给一间长给一间长9m、宽、宽6m的教室铺地砖,每块地砖的教室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地砖数量如下表。的面积与所需地砖数量如下表。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否成反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随堂练习 所所需需地地砖砖数数量量与与每每块块地地砖砖的的面面积积成成反反比比例例,因因为为教教室室的的面面积积一一定定,而而每每块块地地砖砖的的面面积积所所需需地砖数量教室的面积。地砖数量教室的面积。2.下表中下表中x和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请把表格填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写完整。x240y50.1501000.25123.判判断断下下面面各各题题中中的的两两种种量量是是否否成成反反比比例例关关系系,并说明理由。并说明理由。(1)煤煤的的数数量量一一定定,使使用用天天数数与与每每天天的的平平均均用用煤量。煤量。因因为为每每天天的的平平均均用用煤煤量量使使用用天天数数煤煤的的数数量量(一一定定),所所以以使使用用天天数数与与每每天天的的平平均均用用煤煤量量成成反反比比例关系。例关系。(2)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的人数。分组,组数与每组的人数。因为每组的人数因为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的人数组数全班的人数(一定一定),所,所以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以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3)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因为圆柱的底面积因为圆柱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积高圆柱体积(一定一定),所以圆柱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关系。所以圆柱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关系。(4)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因因为为种种黄黄瓜瓜的的面面积积与与种种西西红红柿柿的的面面积积的的和和一一定定,而而它它们们的的乘乘积积不不一一定定,所所以以种种黄黄瓜瓜的的面面积积与与种西红柿的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种西红柿的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5)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包装书,包数与每包的册数。包装书,包数与每包的册数。因为每包的册数因为每包的册数包数书的总册数包数书的总册数(一一定定),所以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包数与每包的册数成反比例关系。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课堂小结1第第 3 课时课时 反比例反比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4748 例 2,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中第 8、10、11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使学生在建构反比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初步感受函数、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探究中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对比感知,初步了解反比例关系1.课件出示两个表格。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请大家观察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引 导 学生观察两个表格中数量的变化情况,感知两个量背后的不变量。2【学情预设】预设 1:第(1)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也增加,而且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这道题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预设 2:第(2)题中的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关系,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预设 3:我发现第(2)题中的两种量所对应的一组数相乘都得300。2.对比感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的发言有理有据,非常棒!第(1)题中的两种量符合正比例的变化规律,而且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成正比例关系;第(2)题中的两种量不符合正比例的变化规律,那它们之间成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观察表格中的两种量,发现其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通过学生对原有正比例知识的回忆,初步感受正比例与反比例的不同变化规律。二、构建反比例概念,理解反比例的意义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课件出示教科书 P47 例 2。教学笔记3(2)学生带着“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自学和交流。(3)汇报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情预设】预设 1:表中的两种量是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预设 2:杯子的底面积扩大,水的高度反而缩小;杯子的底面积缩小,水的高度反而扩大。预设 3: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 300。师:同学们知道了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 300,那么这个 300 表示什么呢?【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底面积高度=体积。(板书:底面积高度=体积)师:我们说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你能说说判断它们成反比例关系的理由吗?【学情预设】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的,而且水的高度与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于相关联的量、量的变化规律、变化中的不变等要素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教师适时引导,恰当追问,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自然水到渠成。2.对比判断,深化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课件出示两道题。教学笔记4师:请你判断(1)、(2)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学情预设】预设 1:(1)中,平均每天看的页数与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天看的页数越多,所需天数越少,每天看的页数越少,所需天数越多。而且每天看的页数所需天数=总页数(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板书:每天看的页数所需天数=总页数)预设 2:(2)中,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已花的钱越多,剩下的钱越少,已花的钱越少,剩下的钱越多。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的和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这两种量不成比例关系,因为它们是和一定,而不是乘积一定。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学生会表示赞同,让那位出错的同学再来说说为什么已花的钱与剩下的钱这两种量不成反比例关系。)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师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而且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师: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对 比 辨析环节对学生深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和追问,使学生的表达围绕着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乘积是否相等展开,让学生表达得更清晰、简洁、准确。5积(一定),请你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学情预设】xy=k(一定)三、归纳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师:我们怎样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呢?师生一起总结:首先判断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然后再看两种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师:回忆一下,这与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有什么异同?【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首先都是判断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但判断正比例关系是看比值是否一定,判断反比例关系是看乘积是否一定。师:同学们的总结为我们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还是不成比例关系提供了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要注意辨别清楚。【设计意图】对比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的条件,找到判断时条件的异同,进一步加强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四、实践应用,巩固提升1.课件出示教科书 P48“做一做”。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情预设】预设 1:每天运的质量和运货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预设 2:3001=300,1502=300,1003=300,积相等,这个积表示这批货物的总质量。预设 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因为运货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让 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具体直观的数据说明,可以是半抽象的增减趋势,还可以是抽象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构建反比例的意义。6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运货的天数每天运的质量=这批货物的总质量(一定),也就是乘积一定,所以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课件配合出示正确的解答。2.独立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第 8 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学情预设】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 54m2,所以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成反比例关系。3.独立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第 10 题。师: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个表格吗?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学情预设】这道题是已知 x 和 y 成反比例关系,就有反比例关系式 xy=k(一定),利用表内已知的对应值(2,5)求出 k=10,就可根据已知的一种量求出另一种量。应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反比例关系的定义来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正确解答。4.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 P51“练习九”第 11 题。师:这道题要求我们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你会依据什么条件来判断?【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首先判断两种量是否相关联,然后再看两种量对应的数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学生完成后,交流分享。【设计意图】给学生练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对成反比例的量的认识及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新知的巩固。5.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师:学习了反比例的知识,你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指 导 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判断的两个要点:一是两种量是否相关联,是不是按照一种量增加(减少),另一种量减少(增加)的规律来变化的;二是通过计算明确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乘积是否一定。7子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关系等等。(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五、课堂小结师: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课后请大家了解一下教科书 P48“你知道吗?”中的反比例图象,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反比例图象与正比例图象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感受到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贯穿着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这样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设计,将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从这一课的学习推向一类课的学习,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型。少数学生在接连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后,在实际判断时容易混淆,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增加更多素材加以练习。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教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