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
《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2020届高三下学期 5 月调研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 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 孺子将入于井 ” 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 情并非
2、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 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 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 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 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 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 可以这么说, 但还需要做些具体 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 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
3、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 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 ,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 2 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 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 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 原则”“主义” 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 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 原 则”“主义” 可能会出错, 会忘记生命的根本, 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 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 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
4、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 然,从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 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 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 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 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 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 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恻隐之心让
5、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 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 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 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孟子以 “ 孺子将入于井 ” 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 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 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 立。 3 D.
6、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 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 更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 治。 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 人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 小题。 材料一 :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 从乡
7、村出发的写作 ” 主题,力求通过 “ 返 乡” 和“ 书写” 的互动 ,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 乡交融发展阶段 ,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 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 一些“ 返乡体 ” 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 ,仅仅沦为无力的 “ 一声叹息 ”,或流于 “ 空山”“留 守” 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 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 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 材料二: (数据来源 :光明网 ) 4 被称为 “ 返乡体 ” 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
8、 度。 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与其用 “ 真实” 形容这些文章内容 ,不妨说 “ 返乡体 ” 涉及 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 相关人 ,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 ,所 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 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 返乡体 ” 置 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 返乡体 ” 文章的 生成逻輯。作者认为 ,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 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
9、景,既塑造着乡村 ,也催生了被 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 “ 知识精英 ” 的处境与 “ 返乡体 ” 的生成 ) 材料三: “ 返乡体 ” 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 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 ,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 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 土著”, 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 “ 掏心窝子 ” 的对待。调查重要 ,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 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 明白人 ”,往往是可遇 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 ,也不能完全依赖于 “
10、 明白人 ” 。陈云同志的 “ 十五字诀 ” 很 值得参考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 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 “ 返乡体 ” 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 的宣泄和流淌 ,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 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 ,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 的代表性。唯有如此 ,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 ,脚踩乡间泥土 ,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 材料四 : 光明智库 : “返乡体 ” 文章里 ,对农村婚丧陋习、 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 5 映。2
11、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 : “ 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 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 :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 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 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 村民自治建设 ,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 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 :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 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 ,也是乡村治理的 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 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 ,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 和面子。因此 ,乡风文明
12、建设重在引导 ,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 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 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 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 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 主题,通过互动 ,或许 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 ” 返乡体 ” 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 ,他们是 “ 返 乡体” 的创作主体 ,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
13、农民 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 返乡体 ” 文章中多有反映 D.网上对 ” 返乡体 ” 的看法并不一致 ,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 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 返乡体 ” 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 ,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 问题的利益相关人 ,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 返乡体 ” 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 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 返乡体 ” 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
14、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 6 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 ,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 。 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 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 “返乡体” 文章要有价值 ,应有哪些特点 ?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 小题。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 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 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
15、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 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 戈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 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 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 哪怕黄沙淹没躯干, 也是昂首挺立、 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 铮铮铁骨, 朗朗硬气, 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 沙漠中的英雄树 ” 。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
16、就有生的希望。广袤 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 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 会流泪的树 ” ,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 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 伤口” 中 渗出,这 “ 泪” ,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 7 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 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 线
17、。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 通往西部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 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 沙、石的品格 劲似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 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 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 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
18、天山, 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 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 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 黄子孙的精神图像。 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 神舟十一号 ” 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 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
19、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 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8 也铸就了 “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航天精神,演 绎了一曲现代版的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 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 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 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 献了青春献 子孙” 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 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
20、。在和我们聊 天的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 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 定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8年 12 月 15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散文开篇写胡杨 “ 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 ” ,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 但紧接 着说胡杨 “ 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 ” ,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 文章写到了高适、 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 青、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肥东县 高级中学 高三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谜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