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定向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定向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定向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物质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A铜粉BCO2C澄清石灰水D铁粉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食醋B稀
2、盐酸C液氧D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3、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C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D表面打磨过的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4、人被蚊虫叮咬之后,皮肤红肿疼痛,这是因为被注入了一种叫做蚁酸的物质。此时为减轻疼痛,可涂抹的物质是A食盐水B肥皂水C橘子汁D米醋5、在实验室里用铁屑、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备铜,有下列两种途径: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的铜质量相等,则下列有关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1) (2)A消耗氧化铜的质量不同B消耗铁的质量相同C消耗硫酸
3、的质量相同D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不同6、已知反应:X+CuOCu+Y(反应条件已省略),X、Y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Y可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小于YC常温下,X、Y一定是气体D若X是单质,则Y一定是氧化物7、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离子都是带电粒子,则带电粒子一定是离子B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D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粒观点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一一气
4、体分子本身变大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一一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C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一一质子数相同D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一一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H+9、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的是A铜B氧化铜C碳酸钙D碳酸钠10、现有甲溶液pH=6和乙溶液pH=1的两种溶液,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甲溶液的酸性比乙溶液酸性强B甲乙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为5C甲溶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OH-D甲乙两种溶液一定都是酸溶液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1)铝元素:_。(2)2个氢原子:_。(3)碱中含有的阴离子:_。(4)五氧化二氮:_
5、。2、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溶液变_色溶液_色稀硫酸溶液变_色溶液_色稀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_色溶液变_色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变_色溶液变_色3、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1)根据pH变化图像判断,该反应的实验过程是按照_(填“甲”或“乙”)图进行,实验室测定溶液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_。(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实验现象为_。(3)向C点所对应的溶液中加入一种药品,便能确定溶质组成。这种药品可能是_(填字母)。ACuOBCuC紫色石蕊溶液4、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稀
6、氢氧化钠溶液的pH_7(填“”“”)7。(2)选择合理的数据,计算该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4、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中的阳离子为_。(2)图二点C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有_种。(3)计算恰好中和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利用下图甲所示的方法可粗略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1)实验中,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_。(2)若实验测得在
7、持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该烧杯内物质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所示。请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空气中的CO2含量偏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当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时,人会有心跳加快、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积分数为5%时,会有呼吸不畅、头晕、耳鸣等症状;体积分数为10%时,会有严重缺氧、丧失意识等症状。(提出问题)在没有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如何检验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设计实验)依据CO2的性质,设计检验方法:CO2性质检验方法预期现象方法_用燃着木条检验燃着木条熄灭方法与水反应用X溶液检验溶液由紫色
8、变为红色方法与石灰水反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1)方法依据的CO2性质是_。(2)根据方法的预期现象推断,所需试剂X是_溶液。(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的原理_。(配制样品)常温常压下,配制CO2体积分数不同的气体样品。(4)收集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1%的气体样品a,收集2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_%的气体样品b。(进行实验)常温常压下,集气瓶和试管中盛有空气或CO2气体样品,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实验实验过程现象空气正常燃烧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无明显变化气体样品a正常燃烧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气体样品b正常燃烧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溶液中产生白色浑
9、浊(解释与应用)(5)从灭火原理分析,方法中均没有出现“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6)1班有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小林同学想用上述实验方法检测教室内CO2气体的含量,他应该选用的方法是_(填方法序号)。(7)2班小瑜同学收集了教室中的气体,尝试用方法进行实验,发现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推测此时教室中CO2的含量可能为_(填字母序号)。A1%以下 B1% C1%5% D5%以上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I.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10、_。(2)同学们从下图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合制取二氧化碳。其中仪器a的名称为_,从A-E中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填序号),F装置的优点是_。II.同学们对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aCl2猜想二:CaCl2和CaCO3猜想三:CaCl2和_(写化学式)(理论分析)小华认为上述猜想中猜想_肯定不成立,理由是_。(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进行实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与分析实验结论1.小明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加_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猜想三正确2.小红取
11、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少量镁条观察到_3.小刚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氧化铁粉末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成_色化学方程式为_(反思与评价)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生成物,二是_。3、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下图所示。同学们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Ca(OH)2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探究1)甲同学的
12、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溶液变红。固体中一定含有_和氢氧化钙。(2)另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_,一定不含Fe2O3。(3)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_固体中一定合有CaCO3。(实验质疑)(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并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2的结论,理由是_(2)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实验探究
13、2)乙、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1)乙、丙同学实验中又能得出固体样品中一定还含有_。(2)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滤渣C(CaCO3)的质量为1.0 g,则滤液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_。(3)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 g,滤渣B中CaCO3的质量为1.0 g。(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以及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数据,久置固体的成分是:_。4、实验课上,同学们探究了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实验探究)实验 1:甲组同学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溶液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与氢氧化钠不发生反应?实验 2:甲组同学通过讨论后,按图 1
14、继续进行了实验。逐滴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观察到现象是_,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实验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是_。甲组同学认为,要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做以下实验进行验证: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振荡。当观察到_(填序号)时,证明两者发生了。A固体溶解,溶液不变色B固体溶解,有蓝色沉淀生成C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实验 3:乙组同学进行了如图 2 实验,向氢氧化铝的浑浊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浑浊液逐渐变澄清,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实验反思)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指示剂等,
15、检验_或生成物的出现,证明反应的发生。(实验拓展)同学们对甲组进行实验 1 后的烧杯中的溶液含有哪些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猜想。小李认为溶液中只有 NaCl;小红认为有 NaCl 和 HCl;小芳认为有 NaCl、NaOH和 HCl;你的猜想是_。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_的猜想是错误的。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猜想正确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没有看到明显现象。(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查阅资料)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实验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完成
16、实验报告。同学实验操作|现象结论甲i.取少量稀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至溶液的颜色恰好变为无色。ii.往上述无色溶液中再滴入1滴稀NaOH溶液,观察现象。步骤ii中观察到_。步骤i中“边滴边振荡“的目的是_。乙U型玻璃管中_边的红墨水液面下降(所加稀盐酸的体积忽略不计)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丙用_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测定溶液的pH最后溶液的pH_(填“7”、“7”、“不变”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评价反思)你认为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同学是_,理由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详解】A、铜粉与氢氧化钠和稀
17、盐酸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A不正确;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稀盐酸不反应,不能鉴别,故B不正确;C、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C不正确;D、铁粉和氢氧化钠不反应,铁粉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选D。2、C【详解】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A 、食醋是乙酸和水的混合物;故A不符题意;B、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题意;C、液氧中只有氧气,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D、加热高锰酸钾后剩余固体包括锰酸钾、二氧化锰,属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18、故选C。3、B【详解】A、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此选项正确;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此选项错误;C、镁条金属活动性强,和盐酸反应剧烈,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且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亚铁是浅绿色的,此选项正确。故选B。4、B【分析】人被蚊虫叮咬之后,皮肤红肿疼痛,这是因为被注入了一种叫做蚁酸的物质,则为减轻疼痛,可涂抹的物质是碱性物质。【详解】A、食盐水显中性,不能和蚁酸反应,不能涂抹,故A不正确;B、肥皂水显碱性,能和蚁酸反应,能涂抹,故B
19、正确;C、橘子汁显酸性,不能和蚁酸反应,不能涂抹,故C不正确;D、米醋显酸性,不能和蚁酸反应,不能涂抹,故D不正确。故选B。5、D【分析】(1),生成1份铜,需要1份氧化铜,1份硫酸和1份铁;(2),生成1份铜,需要1份氧化铜,1分硫酸和份铁。【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整个制备过程中,所有Cu元素都能形成单质Cu,而都来自CuO,没有损失,所以氧化铜质量相同,选项A错误;B、这两种方法制得等量的铜,看上去消耗的原料都是相同的,但特别注意用H2还原氧化铜的时候,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以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所以H2的量要多一些,所以H2SO4和Fe的量也要多一些
20、,选项B错误;C、H2还原氧化铜的时候,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所以氢气的量要多一些,所以硫酸和铁的量也要多一些,选项C错误;D、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时候,先通氢气再加热,把空气排出,所以氢气的量要多些,所以硫酸和铁的量也要多一些,生成的硫酸亚铁质量不同,选项D正确。故选:D。6、C【详解】已知反应:X+CuOCu+Y(反应条件已省略),X、Y均为纯净物,符合条件的反应有:,、 Y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法正确;B、一氧化碳、氢气和碳在化学反应中做还原剂,夺走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生成物Y的质量增大,说法正确;C、X可能是一氧化碳、氢
21、气和碳、Y可能是二氧化碳、水,常温下碳是固体,水是液体,说法错误;D、若X是单质,则X是碳或氢气,则Y是水或二氧化碳,Y一定是氧化物,说法正确;答案:C。7、B【详解】A、离子都是带电粒子,但带电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质子,不符合题意;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符合题意;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符合题意;D、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氨气分子,质子数均为10,不符合题意。故选B。8、A【详解】A、瘪
22、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一一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变大,错误;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一一水分子分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重组成新分子,正确;C、同一元素质子数相同,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一一质子数相同,正确;D、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一一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H+,正确。故选A。9、A【详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正确。B、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选项错误。C、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错误。D、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错误。故选:A。10、B【详解】A、pH越小,酸性越强,甲溶
23、液的酸性比乙溶液酸性弱,错误。B、甲乙两种溶液混合后,pH介于两者之间溶液的pH可能为5,正确。C、甲溶液中pH小于7,显酸性,不可能含有大量的OH-,错误。D、甲乙两种溶液一定都是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1、(1)Al(2)2H(3)OH(4)N2O5【分析】(1)铝元素符号为Al。(2)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元素符号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多个原子。2个氢原子表示为2H。(3)碱中含有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符号为OH-。(4)化学式先读的后写,五氧化二氮化学式为N2O5。2、红 不变 红 不变 蓝 红 蓝 红 【分析】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色,遇碱性物质变蓝色;酚酞遇
24、酸性物质不变色,遇碱性物质变红色。稀盐酸、稀硫酸呈酸性;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详解】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溶液变红色溶液不变色稀硫酸溶液变红色溶液不变色稀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蓝色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变蓝色溶液变红色3、(1) 乙 pH试纸测溶液的pH (2) HCl+NaOH=NaCl+H2O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AC【解析】(1)由图可知,未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滴加液体后,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终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则该反应的实验过程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填乙;pH能够表示溶液的酸碱度,所以实验室测定溶液酸碱度最简
25、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故填pH试纸测溶液的pH。(2)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HCl+NaOH=NaCl+H2O;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溶液呈酸性,酚酞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3)A、 由图可知,C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剩余的稀盐酸,以后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稀盐酸,选项正确;B、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法证明溶液中有稀盐酸存在,选项错误;C、 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性的溶液稀盐酸变红,证明溶
26、液中含有稀盐酸,选项正确,故填AC。4、(1)(2)H2O(3) NaCl、HCl 红 (4)【解析】(1)稀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故填:;(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H2O;(3)当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溶液pH(2)解:设该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答:该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5%。【分析】氯化镁和氢氧化钾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1)根据前三组数据可知,每加入5.6g氢氧化钾溶液可生成0.145g氢氧化镁沉淀;则22.4g氢氧化钾溶液和100g氯化镁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58g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滴加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
27、为33.6g时,氢氧化钾剩余,所得溶液显碱性,pH7。(2)见答案。4、(1)Na+(2)两(3)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x=1.17g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答:恰好中和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925%。【分析】(1)从A到B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过程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阳离子为:Na+;(2)图二C点,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此时稀盐酸过量,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两种;(3)见答案。5、(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褪成无色,此时
28、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HCl的质量=7.3 g1%=0.073 g,设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x0.08 g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0.8%。【分析】(1)由于氢氧化钠属于碱,故其溶液显碱性,则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此时溶液的pH7;盐酸显酸性,当滴加盐酸溶液时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2)见答案。四、实验探究1、不可燃,不助燃 石蕊 5 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隔绝氧气 C 【详解】(1)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时,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火焰熄
29、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2)根据方法的预期现象推断,所需试剂X是石蕊溶液。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收集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1%的气体样品a,收集25mLCO2与空气混合得到500mL的气体样品b的体积分数为:,故填:5。(5)灭火可以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方法中均没有出现“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隔绝氧气,故填: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隔绝氧气。(6) 1班有部分同学在教室内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说明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1
30、%或1%以上,应该选用的方法。故填:。(7)2班小瑜同学收集了教室中的气体,尝试用方法进行实验,发现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推测二氧化碳浓度一定达到了1%以上,因为超过5%可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所以,可能为1%5% 。故填:C。2、 锥形瓶 BE 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HCl 二 碳酸钙难溶于水 石蕊 产生气泡 黄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详解】(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仪器a的名称为锥形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需要加热,则选固液不加热装置;且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发生装置和收集
31、装置的组合选择BE;F装置可以通过控制活塞的开与关来控制固液药品的接触与分离,其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填:锥形瓶;BE;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猜想与假设: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和盐酸有可能过量,所以溶质可能只有氯化钙或者有氯化钙和氯化氢,所以猜想三填HCl;故填:HCl;理论分析:猜想二肯定不成立,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溶于于水形成溶质;故填:二;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实验: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而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则是加入了石蕊溶液;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可观察到溶液变成黄色,方程式为
32、;故填:石蕊;产生气泡;黄;反思与评价: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生成物,二是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故填:反应物是否有剩余。3、 氧化钙#CaO 铁Fe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不能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氧化铁 0.74g 铁、氧化铁、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 【详解】作出猜想:氧化钙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实验探究1:甲同学的方案:(1)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说明一定含有氧化钙,氧化钙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底部有不容物,
33、溶液变红,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2)另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不一定不含Fe2O3,因为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3)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质疑:(1)并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2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不能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2)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
34、的结论,理由是,。实验探究2:(1)对滤渣B的探究: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铁,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氧化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铁溶于水呈黄色。所以确定一定还有氧化铁。(2)设滤液A中含有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实验结论】滤渣B中CaCO3的质量为1.0g,上述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g,那么除碳酸钙外,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g1.0g0.6g,如果0.6g全部是氧化钙,加入足量水时,设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因为滤液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是0.74g,所以除碳酸钙外,含钙物质还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钙;所以久置固体的成分是铁、氧化
35、铁、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混合物。【点睛】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是中考的热点之一,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用最少的药品和最简单的方法;关于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要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方案是否可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二是设计的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4、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指示作用 C 溶液颜色的变化 NaCl、NaOH 小芳 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详解】实验探究:实验2: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逐滴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两者发生了
36、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加入酚酞试液,可以起到指示作用,根据颜色变色,得出反应发生;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如果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没有发生反应,;氯化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故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发生。故选C;实验3: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反思: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指示剂等,检验溶液颜色的变化或生成物的出现,证明反应的发生;实验拓展: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
37、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故猜想为:NaCl、NaOH;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共存,故小芳的猜想是错误的;结论为:猜想正确,说明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猜想正确。5、溶液变红色 使反应充分进行,便于观察 左 pH试纸 乙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使温度升高 【详解】实验设计: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甲同学操作中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的颜色恰好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再滴入1滴稀NaOH溶液,溶液显碱性,观察到溶液变红色;步骤i中“边滴边振荡“的目的是使反应充分进行,便于观察;乙同学操作氢氧化钠固体中滴加入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装置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U型玻璃管中左边的红墨水液面下降,右侧上升;测定溶液pH值,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pH值;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丙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测定溶液的pH,反应后溶液显中性或酸性,pH7;评价反思: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使温度升高,故乙同学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