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倒池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蟹倒池技术.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蟹倒池技术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项常用技术,即将一个池中的幼体移人另一个池中,使得水质和底质得到根本的改善。河蟹育苗由于育苗时间长,开食早,投喂量大,池水极易污染变质。又由于幼体每期变态历时较长,自净能力弱,幼体也容易生病。因此,及时把握倒池机会,合理运用倒池技术,是消除不良影响,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质量的关键。1如何掌握倒池时机倒池虽然是一项较有效的技术,但倒池过程中幼体会有损失,且倒池的工作量较大,不宜过于频繁。但如果在必须倒池时不进行这项工作,则会造成整池覆没,损失更大。因此,及时判断和掌握倒池时机是关键。归纳起来,在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倒池。11当蚤状幼体发育至期时由于期蚤状幼体变态为
2、大眼幼体的过程中,体形变化大,蜕变时间长,游泳能力几乎丧失,幼体极易下沉。而此时池底污物堆积较多,形成有害底层,通常导致幼体大量死亡。因此,当蚤状幼体基本变态为期的第二天晚上进行倒池工作,此时幼体相对老一点,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12当发生聚缩虫病时聚缩虫病严重时用孔雀石绿等药物加以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孔雀石绿是一种染料,对细胞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很强。因此,用药后水体中的徽生物,特别是单细胞生物被大量杀灭,尤其是池底的菌膜常被破坏,大量有害物质放散,而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不稳,极易导致水质恶化。一般在用药的第二天,水就迅速变清,水质难以控制,常规换水往往不能见效,此时易造成幼体
3、大量死亡。因此,在孔雀石绿等染料类药物用药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13当出现泛池时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水质突然变坏时,常会发生泛池现象。因此,每隔二个小时:要对各个池口检查一遍,如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锰酸钾(或其它氧化剂、增氧剂)缓解一下,一方面立即着手倒池。14当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在河蟹育苗中,有时会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取样检查经常发现死苗个体,可以在诊断出原因前立刻进行倒池来实施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此项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15当出现缺氧状态时虽然河蟹育苗
4、是在不断充气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仍会经常发生缺氧情况,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会在4毫克升以下,这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从表征上看,池水水质变得混浊暗淡,缺少亮质和生机;取样观察,幼体缺乏活力。此时,通常换水难以彻底改观,宜尽快倒池。16当密度过大时河蟹育苗幼体密度过大时,变态时间会延长,变态率减低或不同步,导致单位水体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绝收。因此,当河蟹幼体发育至蚤时密度仍在40万尾米3以上,至蚤时密度达25万尾米3以上,应结合倒池进行分池,控制蚤密度在20万尾米3左右,蚤密度l0-15万尾米3为宜。2如何倒池倒池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灯诱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阶段就应该考虑以后的倒池尽可能在
5、相邻两池间进行。育苗池最好一室两排,利用预热水池作周转池,每五池左右设一周转池,或从中间向两边作两分法倒池,或作循环周转式倒池,并利用几个高密度池在蚤阶段将所有池子布满。这样运作有助于减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21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倒池正常安排在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齐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