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传染病防治技术--鹅口疮(消化道真菌病).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鹅传染病防治技术--鹅口疮(消化道真菌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鹅传染病防治技术--鹅口疮(消化道真菌病).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鹅传染病防治技术- 鹅口疮(消化道真菌病)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禽类(鸡、鸭、鹅、鸽等)的霉菌性传染病,特征是上部消化道(口腔、咽、食管与嗉囊)的黏膜形成白色的伪膜与溃疡,所以叫鹅白疮,又叫念珠菌性口炎、消化道真菌病。其他动物(牛、羊、猪、狗、猫等)与人也可感染。1病原本病病原体是白色念珠菌。2流行特点白色念珠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各种动物,禽类与人的消化道黏膜上也可经常见到。大多数病例由内源传染引起。机体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或各种原因使机体抗抵力降低,均容易诱发本病,也可因摄食染菌的植物或土壤而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被粪便污染的饲料与水而经消化道传染。各种
2、禽类均易感,以鸡、鸽最敏感,鸭、鹅次之。雏禽的易感性、发病率与致死率均比成年禽高,4周龄以下的家禽感染后迅速大批死亡,3月龄以上的家禽多数可康复。3症状与病变家禽患病后生长发育不良,精神委顿与羽毛松乱。嗉囊黏膜增厚,上面形成灰白色稍稍隆起的圆形溃疡,溃疡表面常见有伪膜性斑块。口腔黏膜上常形成黄色、干酪样典型“鹅口疮”。腺胃偶尔也可能受到蔓延,黏膜肿胀、出血,表现覆盖着一种卡他性或坏死性的炎性渗出物。4诊断病鹅上消化道黏膜的特征性增生与溃疡病灶,常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5防治注意饲养管理卫生条件,鹅群不宜过分拥护。种蛋孵化前,要用消毒液浸洗消毒。发现病鹅要立即隔离。病禽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混饲内服。制霉菌素的使用浓度为每千克饲料添加50100毫克,并以0.5%硫酸铜液饮水,连用13周。克霉唑的使用浓度为每100只雏鹅1克混料。也可在饮水中加入0.02%煌绿或结晶紫,3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中间停用2天。口腔病变可用碘甘渍、1%5%克霉唑软膏涂擦,也可向嗉囊内注入2%硼酸水数毫升。加强治疗的同时,要更换新垫料,禽舍与用具以0.4%过氧乙酸溶液,按每平方米50毫升用量计算进行带禽喷雾消毒,每天1次,连用7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技术 鹅口疮 消化道 真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