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领军考试试题.doc
《2021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领军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领军考试试题.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领军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都脱离了那多多少少带着人工的、音乐的声调,而用着接近说话的声调。现在的诗即负
2、上自觉的使命,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在这动乱时代,人们着急要说话,因为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人物也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诉诸情感的是那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标榜“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这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确乎也风行过一时。然而时代太紧张了,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东西。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
3、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但是文艺是欣赏的对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怎么“硬”也不能“硬”到和论文或公式一样。诗虽然不必再讲那带几分机械性的声调,却不能不讲节奏,说话不也有轻重高低快慢吗?节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够高度集中。文也有文的节奏,配合着意义使意义集中。小说是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但也总得有些契机来表现生活和批评它;这些契机得费心思去选择和配合,才能够将那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意义,完整的说出来,传达出来。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
4、,笔者同意: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笔者都读过不止一回,想来读过不止一回的人该不少吧。这几个作品让笔者“百读不厌”。阿Q正传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抗战期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读者大大的增加了。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读者,他们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扩大了的读众,有着这样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长篇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要求的反应,因为篇
5、幅长,故事就长,情节就多,趣味也就丰富了。这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发展,倒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作者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百读不厌”究竟是个赞词或评语,虽然以趣味为主,总要是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话文刚兴起时,诉诸情感的只有“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小品散文,它当然让人“百读不厌”。B.所谓“硬”,就是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不
6、能让人“百读不厌”。C.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能见情感,就让人乐意接受,这样的作品是好的,那自然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D.阿Q正传与“三部曲的意义不仅仅是幽默和塑造了几个女性,但却可能让人产生“百读不厌”的趣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而是由几种主要文体的创作情况引出有关“百读不厌”的话题。B.文章并没有明确“百读不厌”作品的标准,而是在层层分析说理中让读者自己感悟其特点。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长篇小说虽适应读者增加需求,有趣味,但也些却是低级趣味。D.文章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文,先破后立,其结构和课文拿来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
7、妙。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得并不悠闲的人们都不喜欢“软性”的东西而喜欢“硬性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嫌弃小品文。B.有的作品需要一本正经去读,这就很难激起阅读兴趣,用“百读不厌”作主要评判标准就不妥了。C.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并不仅仅是有没人想重读,因此,绝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否有人重读都是好作品。D.抗战中,长篇小说迎来发展机遇,但一些作者没有守住底线,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百读不厌”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
8、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摘自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新华网”2020年8月11日)材料二: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日常教育的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浙江传媒学院通过推出营养简餐、科学制定食谱、做好餐食搭配,
9、并利用大数据研究就餐率及师生的饮食偏好,实现按需、按量供给。江西理工大学连续多年开展“光盘换水果”活动,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志愿者劝导机制,引导青年学生吃多少打多少,对浪费行为说“不”。在北京大学,食堂可以卖半份菜,米饭多数按“两”售卖,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酌情购买。“我们提倡适量点餐、推广光盘行动,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北京大学餐饮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摘自筑牢法治防线遏制餐饮浪费北京青年报2020年8月14日)材料三:近期,针对如何反对餐饮浪费问题,一些地方作出了积极探索。如北京餐饮行业协会发出倡议,要求各餐饮企业在餐厅摆放相关提示牌、视频、宣传画等,提供“半份、
10、半价”“小份、适价”服务;武汉餐饮业协会推行N1点餐模式;江苏餐饮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推行位上菜制作规范。此外,一些餐饮单位也自发实施半份菜、自助餐服务押金等措施,提醒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增强顾客节约消费的主动性。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比如,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法国也制定了反浪费食物法,禁止丢弃食品,鼓励将多余食物捐赠给需要的人。国内外反对浪费食物的实践充分证明,依法治理是遏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有效途径。当前,各地不妨在国家立法之前,结合本地实际,进
11、行地方立法尝试。地方立法或政策规定应明确,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建立明察暗访、公众有奖举报等制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听取公众意见,使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任性而为浪费食物的顾客依法进行处罚,令其付出应有的代价;让怠于履责、消极应付的餐饮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并予以曝光批评,并将餐饮单位制止餐饮浪费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范畴,与信用等级评价挂钩,激发餐饮单位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内生动力。(摘自各地各部门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人民日报2020年8月13日)4.下列对制止餐饮浪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有养成节约习惯的一些人在餐馆不切实际地点
12、过量食物、因公款消费的一些个人和单位的铺张浪费等现象都是餐饮浪费。B.目前,由于各地各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实行“光盘行动”,“舌尖.上的浪费”尤其是群众关心的公款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未绝迹。C.一些大学推出的“光盘换水果”、志愿者劝导机制、米饭多按“两”售卖等措施,既发挥了学校的管理职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D.餐饮浪费已引起国际关注,一些国家将其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高度立法限制,国内外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遏制餐饮浪费的有效途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遏制餐饮浪费的指示精神落地生根,经常进行节约意识的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
13、社会氛围。B.推出营养简餐、科学制定食谱、做好餐食搭配,利用大数据研究就餐率并据此按需、按量供给,以改变师生的饮食偏好。C.餐饮单位实施半份菜、自助餐服务押金等措施,让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说明餐饮业主在制止餐饮浪费中是有作为的。D.制止餐饮浪费,地方立法或政策应明确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明察暗访、公众有奖举报等制度,增加餐饮业主的责任意识。6.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哪些层面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
14、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的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现在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
15、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的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的劳动着。在一道一米多深的土洼下面,平躺着一列斗车,战士们把砂土挑到崖边,在由另一部分人把它倒进车里去。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直到这时,他觉得出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以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
16、,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那地方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的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他咬了口馒头,扬起拳头轻轻地敲了敲腰眼,暗暗想到:没有关系,只要今天能坚持的了,过了明天就没有问题了。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只见有几个同志走出去了但看别人没动,又退了回来。将军看着这情形,提高了声音喊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_2021 学年 语文 上学 11 月领军 考试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