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人文印象(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都人文印象(四).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乐都人文印象(四)乐都人文印象(四) 第四章人文丰厚的教育基石 源远流长的教育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教育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教育的体现。 乐都在历史上是青海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县份之一,故有文化县之称。翻阅乐都久远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仁人志士都把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前进的主要手段,每一种环境下的社会贤达都把文化作为丰富社会繁荣的关键因素,使这块丰厚的土壤时时融含着文化教育的元素。 乐都文化教育久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星光灿烂。 远古。早在4000年前,
2、先民们就在柳湾孕育了灿烂的彩陶文明,柳湾彩陶纹饰中有抽象符号达139种,很多符号与中国纳西族的象形文一样。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字出现前的一种初步形态,也是乐都远古文化的起源。 汉代。1940年乐都县白崖子出土的汉代三老碑文内有这样的记载:“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西归故里,太守阴嵩,贪嘉功懿,召署都邮,疾辞逊退,徒占浩门,时长兰芳,以宽宿德,谒请端首,优号三老,师而不臣,于是乃听讼理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常膺福板。”这段碑文已充分表明三老赵宽于1800年前在乐都地区办学授徒,培育出的人才不少进入州府任职,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和层次较高的文化教育,在古乐都开创了文化教育的先河。
3、 南凉东晋时。南凉秃发乌孤建都乐都后兴办教育,根据史蒿的建议,曾设过学校,选出德高望重的先生教育贵族子弟,在兴盛时候,还提倡过儒学,甚至还试行过类似的科举制度。在宋史史松“极言无讳”中说:“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非所以求达人垂不朽也”,“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以训胄子。”从此,中原地区的文化不断进入南凉,影响所及遍于河湟。因此也奠定了乐都文化及河湟地区文化教育的基础。 隋唐明清。隋唐以后青海河湟流域文化教育发展已有了雏形,私塾、义学这些新的文化教育形式萌生。明朝开始开办一定规模的教育,据西宁府志载,1426年设立社学和义学,都督史昭奏请建立孔庙,开设学校。明英宗时,使
4、社学生补儒学生员。明孝宗时,州县均设置社学,凡民间儿童15岁以下者一律到社学读书。清代,大乡、区、堡内均设社学,聘请生员(秀才)任社师,豁免社师一切差役,凡地处毗邻的乡村子弟,12岁以上20岁以下的都进入社学学习。乐都地区在清朝时期建立社学和义学。社学创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地址在县府东北侧。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老鸦察院东和冰沟察院侧各建新社学1处,先生由地方聘请。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因凤山书院建成,社学废。乐都义学地址在县城城隍庙左侧,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579年)。初建时3年一贡,乐都每年考取文武生各8名,科考取文生8名,入义学的学生主要学习“四书”,
5、读完义学可考秀才,只有秀才方到书院深造。书院是私学教育发展最高形态。这些教育方式开创了乐都正规教育先河,奠定了近代乐都教育基础。 解放前教育。到了明清后期,由于农业迅速发展,乐都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官府在西宁、乐都(当时称碾伯)等河湟地区在修孔庙、办“儒学”的基础上,又设立书院、学堂等,官民并举,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清乾隆年间,政局平稳,社会进步,乐都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私塾式办学的基础上,各种办学形式也随之推广而来,百姓子女开始进入学堂,结束了一千多年贵族子弟一统天下的教育局面。解放前学生求学,一般要经过从低到高三个阶段,即私塾义学书院。私塾式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
6、在庙宇或祠堂,由学生家长联合请先生就教,入私塾的学生多寡不等;另一种是私塾改在大户家中,请老师为本家子弟授业。就读私塾,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学科,以后逐步加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等,以后再学唐诗、声律等,先生报酬由学生家庭负担。义学,须经过严格选拔才能被录取。在义学,主要学“四书”,分文武二科。先生是专职的,由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门聘任,报酬也无须学生家长提供。创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乐都书院,每年只录取文武生各8名,科考取文生8名。书院主要学习“四书”、“五经”,为以后参加科举奠定基础。书院是纯粹的官办学堂,其院长、教司、
7、主讲、教授等人员均由官方委托或聘用,社学是介于私塾和义学之间一种办学机构,其历史短暂。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碾伯各乡山村都有私塾设立。私塾是由一村或私人设立的低级教育机构,属于最基础的启蒙教育。私塾就读,需要征得教学先生的同意,并在孔子像或牌位前磕头或行礼,就算取得了入学资格。私塾对学生入学年龄和教学内容及水平没有严格的要求。地点有的设在家里,有的设在乡村庙宇或其他公房,多由地方绅士或大户人家主办。学童家长交纳学粮。 清光绪十九年,颁布了学堂章程,私塾、书院都改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凤山书院改立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废除四书五经教材,设修身、算术、文学、历史、地理、图画、书法、手工、体操、格致(相当于自然)等课程。李兰谷为乐都县高等学堂第一任校长,有学生200多人,教员有谢子元等人。学堂的设立揭开了乐都教育的新篇章。 民国成立后的25年中,乐都县先后成立了6所高级小学,其中女子学校2所,乡村初级小学达91所,全县学生数达3000多名,教师有200多名。民族教育和全民性的业余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成立蒙藏小学6所,学生达200多名,回民学校2所。1931年,提倡推广识字,乐都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众教育,相继成立了10余所民众学校,以学习文化为主,保持了近十年时间。1942年举行的乐都民众教育毕业考试,参加人数达4000人之多,可见学习风气的浓厚和成效的显著。 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