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2、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
3、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4、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
5、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
6、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
7、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
8、轻重的信息。 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
9、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课件出示盘秤,教
10、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
11、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
12、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13、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
14、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
15、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
16、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
17、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
18、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
19、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
20、数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
2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集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