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教案4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中生物教案4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高中生物教案4篇关于高中生物教案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篇1 知识精华 来源排出调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由肾、皮肤、大肠排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
2、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
3、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A、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细胞结构物之一。 B、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维持细胞的形态。 D、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
4、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 5、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A、肾排出B、大肠排出C、皮肤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A、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
5、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和对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_带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C;4、B;5、D;6、A。 二、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1肾小管2集合管 2、肾上腺醛固酮1肾小管2集合管钠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篇2 第一章
6、第1节人体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
7、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
8、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
9、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
10、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
11、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12、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
13、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
14、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15、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16、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
17、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
18、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c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
19、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
20、)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一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篇3 一、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高中生物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