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监测、检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监测、检测方案.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X基坑支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XXX有限公司2016年3月25日XXX基坑支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工程工程地点:XXXXXXX建设单位:XXXX置业有限公司编写:审核: 批准:XXXX有限公司2016年3月25日目录1 项目概述31。1 工程概况31.2 工程地质31.3水文地质条件52 监测依据63 监测项目及目的63。1 监测项目63。2 监测目的和意义74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74。1深层水平位移74.2坑顶水平位移104.3坑顶垂直位移164。4 水位观测194.5 锚索内力214.6周边建筑沉降234。7 监测点的保护265 监测频率276 监测报警值及报警制度2
2、76.1 报警值、控制值一览表276。2 安全监测报警276。3 应急措施287 监测工作程序317。1 全过程监测工作程序图317。2 预警信息反馈程序图328 监测数据整理、提交338.1 监测初始值测定338。2 数据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338.3 监测报表的内容及报送时限338。4 监测数据整理流程339 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人员及设备349。1 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人员349。2 人员架构图359.3 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设备3510 技术保证措施3510.1 现场踏勘3510。2 巡视检查3510.3 测试方法3610.4 测试仪器3610.5 监测元件3610。6 监测点的保护3610
3、。7 数据处理3711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3712 工期、进度保证措施及安全施工措施3812.1 工期3812。2 工期及进度保证措施3812。3 施工安全措施3913 可提供的服务4014 合理化建议4114.1 变形监测的建议4114.2 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工作的建议411 项目概述1.1 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XXXX,工程拟建7栋27层住宅及1层商业、3座1 层公建房,设2层地下室,楼高7.2023。90米,总用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基坑开挖面积约5400.00,基坑周长约327.21m。基坑开挖深度为7.7米,分五个剖面进行支护,五个剖面均采用“放坡+灌注桩+锚索”的支护形式;
4、采用7001300的桩间双管旋喷进行止水。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为1。0。1.2工程地质根据钻孔柱状图,场地地层主要为: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层号为人工填土:主要为素填土,浅黄色,黄褐色等,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砂土回填而成,为新近堆填,结构较松散,稍压实,层厚 1.704.50m,平均层厚 2。72m。2、冲积土层(Qal ,层号为淤泥或淤泥质土、24粉质粘土及25中砂或粗砂等五个亚层,现分述如下:2-1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灰褐色等,可塑状,粘性较好,含少量砂粒,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分布较广泛,在 ZK1ZK6、ZK8ZK24、ZK27、ZK28、ZK31、ZK32
5、 共 27 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 12。7215。75m,顶面埋深 1.704.50m,层厚 0。908。90m,平均 4。85m。22中砂:灰白色,灰褐色,灰黄色等,饱和,松散稍密状,含少量粘粒,级配良好.该层分布不稳定,在 ZK1、ZK4、ZK8、ZK13、ZK17、ZK21、ZK22、ZK24、ZK25、ZK27、 ZK28、ZK31、ZK32 共 13 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 8.4414。89m,顶面埋深 2.809。10m,层厚 0.703。90m,平均层厚 2。38m。2-3淤泥或淤泥质土: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含少量有机质及粉细砂,具臭味。该层分布较广泛,在 ZK1ZK1
6、1、ZK13ZK21、ZK23、ZK26、ZK28ZK30、ZK32、ZK33 共 27 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 6。0015。76m,顶面埋深 1.8011.50m,层厚 0。9015。30m,平均层厚 5。51m。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灰褐色等,可塑状,粘性较好,含少量砂粒,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分布不稳定,在 ZK17、ZK22、ZK24ZKZK33 共 12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 1。6112.25m,顶面埋深 5。4015.90m,层厚 2。307.70m,平均 5.08m。2-5中砂或粗砂:灰白色,灰褐色,黄褐色等,饱和,稍密中密状,含少量粘粒,级配良好,该层分布较广泛,在
7、ZK1、ZK3、ZK5ZK8、ZK10ZK15、ZK19、ZK26ZK29、ZK31ZK33 共 20 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 0.467.32m,顶面埋深10。2017。10m,层厚 0.808。30m,平均层厚 2。24m。3、残积土层(Q el ,层号为3)全风化岩层:灰褐色,灰黄色等,岩石风化剧烈,已风化成坚硬土状,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辩认,岩质极软,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分布较广泛,在ZK2ZK10、ZK14、ZK15、ZK17、ZK18、ZK20ZK30、ZK32、ZK33 共 26 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5.671.46m,顶面埋深 16.1023。20m,层厚 0。907
8、。40m,平均层厚 3.09m。4-2强风化岩层:灰褐色,灰黄色等,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手捏易散,岩质极软,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在 ZK1ZK16、ZK19ZK29、ZK31ZK33 共 30 个钻孔有揭露,顶面标高-8。98-0。25m,顶面埋深17。9025。60m,层厚 1。406.40m,平均层厚 3.33m。43中风化岩层:灰色,灰褐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岩质较软,锤击声哑。该层所有 33 个钻孔均有揭露,顶面标高-14。082。45m,顶面埋深 20.1030.60m,揭露厚度 1.506。50m,
9、平均厚度3。90m。基坑支护设计主要地层参数见下表所示:主要地层参数表地层含水量重度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凝聚力内摩擦角avEsEoC()(kN/m3(MPa-(MPa)(MPa)(kPa)()1人工填土-18.0-5。08.021粉质粘土19。05.13-18.313.822中砂18。5-18。0022.02-3淤泥或淤泥质土-16。5-3。08-6。53。224粉质粘土-18.9-5。02-21。315。725中砂或粗砂18.8-28.0030.03砂质粘性土-19。1-35。018.324.641全风化花岗岩18。565.020。025.0强风化花岗岩18.8-100.022。030.
10、0中风化花岗岩-1。3水文地质条件在钻探期间测得钻孔内混合水位埋深为1.1516.48m,水位标高15。1716.48m,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大气降水有关,并随季节性变化较大,一般雨季水位略有抬升,旱季水位略有降落,水位变化幅度一般在12m之间。2 监测依据1) 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 建筑基坑支护规程JGJ120-2012;6)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方案管理的通知穗建质(2014)750号;7) 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的
11、有关规定。3 监测项目及目的3。1 监测项目本工程施工监测根据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项目详见下表.表监测项目简介表序号监测项目埋设位置符号测点数量测试仪器及元件监测精度测点布置说明1坑顶水平位移桩顶W16个全站仪1。0mm间距20米2坑顶垂直位移桩顶W16个水准仪0。01mm间距20米3深层水平位移桩体内QS11个测斜仪、测斜管0。01mm间距30米4水位观测基坑周边SW5个水位计、水位管5。0mm间距50米5锚索内力锚头TD7个锚索计0。5%FS/6周边建筑沉降周边建筑物拐角ZB8个水准仪0。01mm/7管线沉降管线GS11个水准仪0.01mm/如因
12、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需增加其他监测内容,另行补充编制监测方案。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基坑支护工程,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3。2 监测目的和意义1) 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由于设计所用的土压力计算采用经典的侧向土压力公式,与现场实测值相比较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迫切的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时采用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2) 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
13、增大。如有周密的监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3) 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提供依据。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4) 为了实施对建筑物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支撑体系的状态,及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的安全.5) 为隐蔽工程的工程质量、施工期间及运行初期的工程安全提供必要的评估资料。6) 为工程诉讼提供依据.4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4。1深层水平位移4.1。1 测孔布置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基坑支护桩钢筋笼内绑扎测斜导管11根,具体位置
14、见基坑支护监测平面布置图,测斜管绑扎长度根据该处支护桩长度决定,约18.5m。测斜管高出自然地面20cm,设置保护井,并悬挂明显警示标志,避免施工时破坏测斜管。4。1。2 监测方法1)测斜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测斜仪横截面一般为圆形,上下各有两对滚动轮,上下轮距500mm。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摆锤始终保持铅直方向的性质,测得仪器中轴线与摆锤垂直线的倾角。倾角度变化可由电信号转换而得,从而可以知道被测构筑物的位移变化值。在摆锤上端固定一个弹簧铜片,簧片上端固定,下端靠着摆线;当测斜仪倾斜时,摆线在摆锤的重力作用下保持铅直,压迫簧片下端,使得簧片发生弯曲,由粘贴在簧片上的电阻应变片输出电信号,测得簧片
15、的弯曲变形,即可知道测斜仪的倾角,并推算出测斜管(亦即土体或构筑物)不同深度的位移。2)埋设测斜管一般用PVC材料制成管长分为2m和4m两种规格,管段之间由外包接头管连接,管内对称分布有四条十字型凹槽,管径一般使用有60mm、70mm、90mm等。绑扎埋设:将组装好的测斜管绑扎固定在桩墙钢筋笼上,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前应封好管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可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钻孔埋设:先在已浇筑好的桩墙混凝土中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的外径,然后将测斜管封好底盖逐节组装逐节放入钻孔内,并同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直接放到预定的标高为止。
16、随后在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回填水泥沙浆固定测斜管。埋设过程注意事项:测斜管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导槽严格对准,避免导槽不畅通。管底端装好底盖,每个接头和底盖处都必须密封好。埋设就位时必须使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埋设好测斜管后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孔口周围砌砖保护,顶部装好盖子。图土体测斜管埋设示意图图灌注桩测斜管埋设示意图3)测试方法测斜管应在开挖前的35天内测试三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测试工作。将探头导轮对准与所测位移方向一致的槽口,缓缓放至管底探头在管底停留几分钟,待探头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显示仪读数
17、稳定后开始监测.按探头电缆上的刻度分划,均速提升。每隔500mm读数一次,并做好记录。待探头提升至管口处,旋转180,再按上述方法测量一次。将三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以消除测斜仪自身的误差.将每个测段测试到的水平位移沿深度连成线就构成了测斜管形状曲线。4)计算步骤式中:上、下导轮间距;-探头敏感轴与重力轴夹角;起始测段的水平偏差量(mm);测点n相对于起始点的水平偏差量(mm);-为测斜管管口水平位移量(mm)自然地面4。1。3 测试仪器监测仪器采用美国新科测斜仪,型号为SINCO50302510,测试精度为0。1mm/500mm。图美国新科测斜仪在测量环节,应注意以下内容:1)测斜仪探头严禁震
18、动、碰撞;2)测斜仪探头放至孔底后应停留一段时间,待探头温度和测孔内的温度一致后方可开始测量;3)正反方向双向测量消除仪器零飘误差;4)使用管口限位环,确保每次在同一位置测量。4.2坑顶水平位移4。2.1 测点布置该项目是基坑监测的基本项目,它全面反映各个位置基坑支护的水平位移变形情况。沿区间纵向约每20米在基坑顶部边缘埋设坑顶水平位移及坑顶垂直位移一体化观测点16个。具体位置详见“基坑支护监测平面布置图”。(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长为400mm的16mm的螺纹钢筋,并在其上部焊接一块5mm厚的35mm35mm的钢板用于黏贴反射片。然后其用锤打入土内或桩体内(需要冲击钻钻孔),再将规格
19、为30mm30mm的索佳反射片粘贴在管接头上。基点采用钢筋或专用螺丝,在其上加工十字丝。(2)工作基点采用现浇混凝土观测墩。如果场地属于原泥地面,则在计划浇筑观测墩位置深挖500mm,并且将4根长约1。2m的20mm螺纹钢筋敲入图层中(钢筋长度视泥面的固结程度选择),然后再绑扎4根同样的螺纹钢筋,高出地面约1300mm,套上200mm的PVC管,并浇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使用水平尺保持观测墩的垂直,并留下墩顶150200mm暂不浇筑,待下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在墩顶安装强制对中盘。基准点布设:在远离待测基坑的稳定处(按规范为三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以外)埋设六个基准点K1K6作为水平位移测量的
20、基准点,基准点采用浅埋式法埋设(如下图所示).基准点布设于基坑周边已有永久性构筑物等稳定的场地上,因场地处于软土区,基准点定期进行校核复测,并与本工程绝对坐标系联测。图观测基准点埋设示意图4。2。2 监测方法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有如下特点:变形测量主要关注测点的坐标变化值,对坐标的变化量精度要求很高,变形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位移一般指向临空侧;场地通视条件差,且受施工影响大;场地内较难有合适的测量基准点。根据基坑水平位移的特点,本项目选用两级测量体系.监测控制网采用自由坐标,以K1(X=1000,Y=1000)为起算点,点K1、K2及K3组成作为控制点,另外选取远处的一个固定目标作为定向及
21、检查.监测过程中,应定期对基准网进行联测检校,以确保整个基坑水平位移数据的准确性,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4.2.2 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3。01501。51/70000633工作基点的校核:可直接架设仪器到基准点测量工作基点(观测墩)的坐标进行比对,当基点坐标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正基点坐标,在进行观测点位移观测时,把测站坐标改为最新修正的基点坐标进行设置。本项目监测根据基坑情况采用极坐标法,具体方法如下:使用全站仪索佳CX101外业采集数据采集,测量取得测点的方位角、竖向
22、角、斜距的原始数据作为计算参数。表4.1。22 位移监测点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报警值累计值D(mm)D60变化速率D(mm/d)D22D44D6监测点坐标中误差0。30。11。53.0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2、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大致步骤为,利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水平角观测,并一起记录竖向角和斜距,计算时注意水平角归零值修正和2C值是否超限、竖向角指标差是否过大、盘左与盘右斜距是否相差过大,若有相差较大的情况,必须重新观测。数据无误后,利用以上参
23、数进行三角函数计算,最终获的测点的坐标数据。计算出坐标数据后,需对测点进行变化量的计算和变化量的正负号判定,即以一条虚拟断面直线(近似平行于基坑边)作为起算基准线,算出监测点坐标到起算基准线的距离;再利用测点与基准线的方位角来判断其距离值的正负号,即可得出监测点到直线距离值,多次测量对比,本次数据减去上次数据,即可得出位移量。具体如下所述:假定基坑如下图所示.假定测点A(XA,YA),测点B(XB,YB),DM1、DM2为基坑转角点,用于设定虚拟段面.图基线法示意图(一)计算段面划分:基坑各直线段中所设监测点应划分为同一段面,比如A、B为DM1DM2段面范围,C、D、E为DM2DM3段面范围。
24、DM1DM2断面可用以下直线方程表示:其余各边类似定向。点到虚拟断面的距离计算:图基线法示意图(二)A(XA,YA)为DM1-DM2断面上的点,则A至定线距离为:4。2。3 监测仪器测量使用索佳CX101高精度全站仪(仪器精度为测角1,测距1mm+2ppmD)图索佳CX-101全站仪为保证测量精度,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采用精密全站仪进行测量,本项目采用测角1,测距1mm+2ppmD的高精度全站仪进行测量;2)固定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人员进行观测;3)气候对测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应在适宜的条件下观测,避免在烈日下作业;4)如条件允许,在基坑边角设立架站测墩,作为工作基点,采用强制对中,
25、减少仪器对中误差;设立测点测墩,强制对中棱镜,减少测点对中误差,同时改善通视条件;5)工作基点应定期校核。若工作基点附近基坑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则每次测量均应校核;工作基点坐标宜用交会法测量.6)采用独立坐标系统,独立坐标系的一个方向应与基坑轴线方向基本平行;应选择一个远处固定标志作为定向检查方向。7)测量视线一般宜控制在100m内。8)监测精度: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4。3坑顶垂直位移4.3。1 测点布置该项目是基坑监测的基本项目,它全面反映各个位置垂直位移变形情况.沿区间纵向约每20米在基坑顶部边缘埋设坑顶水平位移及坑顶垂直位移一体化观测点16个.具体位置详见“基坑支护监测平面布置图。
26、观测点的制作见下图所示.图观测点示意图4。3.2 监测方法1)水准网埋设:水准基准点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位置,保证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的稳定,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柱上标志,最好采用深埋式水准标石。图浅埋式水准点标石及墙面标石图深埋式水准点标石联测:水准基准点一般要与设计部门提供的高程控制点采用闭合水准进行联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规范二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采用闭合环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要求:往测的奇数站:后、前、前、后;往测的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时观测方法与往测方法相反;每测段或全线路一定为偶
27、数站落点。并要求视距长30m,前后视距差0.7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视线高度0.5m,往返测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mm (n代表测站数)。平差计算:水准基准点高程通过简易平差得到。2)监测点测量方法按变形测量规范中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按照建筑变形规范二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采用闭合环法或附合水准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要求:观测顺序:后、前、前、后;并要求视距长50m,前后视距差2.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往返测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0mm (n代表测站数)。根据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
28、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施工的安全状况。监测过程中应采用同一观测设备进行观测;在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校验;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3)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阳光强烈、风力较大以致难以照准时不得进行观测;必须严格按照光学或数字水准仪的使用规范进行测量;每测段的测站数应为偶数,同一测站上观测不准三次调焦;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4.3。3 监测仪器测量时采用索佳SDL1X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条码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准误差为0.
29、3mm/km。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水准仪检验后i角不得大于15,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不得大于0。1mm。图索佳SDL1X电子水准仪4。4 水位观测4。4。1 测点布置在基坑四周每侧设置水位观测孔,本工程共设置5个水位观测孔。根据水位孔附近的基坑深度决定。测管埋深约9m.4.4.2 监测方法1)埋设水位管采用钻探成孔法埋设。水位管宜选用直径50mm左右的硬质塑料管,管底加盖密封,防止泥沙进入管中。管下部留出0.51.0m的沉淀段(不打孔),用来沉积滤水段带入的少量泥沙,中部管壁周围钻出68列直径为6m
30、m左右的滤水孔,纵向间距50100mm。相邻两列的孔交错排列,呈梅花状布置。管上部留出0。51。0m为管口段(不打孔),以保证封口质量。管壁外包扎过滤层,过滤层可选用土工织物或网纱。管壁与孔壁之间用净砂回填至地表0.5m处,再用粘土封顶,以防地表水流入,管口砌保护墩,管口高出地表30cm,加盖防止地表水流入。图地下水位管埋设示意图2)测试方法地下水位观测设备采用4500S350KPa型水位计,观测精度为1mm,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为:利用仪器将其探头放入水位管水面以下(初始水面以下大于控制值深度1-2米),并将深度记录下来,以后每次观测均放入同样深度,通过测频仪连接传感器测出其模数,再换算成传
31、感器与水面距离长度,再把距离数据与传感器探头深度相减,即得出水面距管口的深度。最后多次采集对比水面深度数据后即可计算出水位的变化量。3)计算步骤:测量原理及计算方法:HSW =(FiF0)H-k式中:HSW测量水位(mm);H仪器测量点深度(mm);k-标定常数;Fi测试模数(Hz10);F0测试模数(Hz210).4.4。3 监测仪器地下水位观测设备采用4500S-350KPa型水位计,观测精度为1mm,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为:利用仪器将其探头放入水位管水面以下(初始水面以下大于控制值深度),并将深度记录下来,以后每次观测均放入同样深度,通过传感器测出其水压,通过测频仪测出其频率进行计算.再
32、通过水压强换算成深度,利用仪器距离水面的深度数据计算出水位变化量。图水位渗压计图频率读数仪4。5锚索内力4.5。1 测点布置本工程需进行锚杆内力监测,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暂布置7个监测点。埋设:在锚杆进行张拉前安装(见下图),锚索测力计与冠梁或者腰梁受力面间要保证有足够的刚度,使锚索受力后,受力面位置不致变形下陷,影响测试结果.4。5。2 测试方法1)在锚索受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两次的测值计算其均值,作为轴力初始值。2)在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3)监测时记录数据稳定后的频率值,填写监测报表,现场检查监测数据是否正确。4)监测时所记录的数据为频率值,应根据仪器的标定
33、公式代入标定常数,计算拉力值,并绘制拉力-时间变化曲线图.锚索(杆)拉力计算般公式为:4。5.3 监测仪器测量仪器:锚索测力计、频率读数仪;锚索计测力计频率读数仪4。6周边建筑沉降4。6.1测点布置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设置周边建筑物、道路沉降监测点8个,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间距作适当调整。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监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监测点标志的型式,可
34、按有关规定执行.按照规范要求在建筑物竖向构件布置测点,要求各测点深入柱内10cm,离地面30cm,采用16mm准用测点标志埋设在选定的砼柱上.如下图所示:图测点布设示意图图测点实物图详细位置见“基坑监测布置平面图”。4.6。2监测方法1)水准网埋设:水准基准点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位置,保证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的稳定,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柱上标志,最好采用深埋式水准标石。图浅埋式水准点标石及墙面标石图深埋式水准点标石联测:水准基准点一般要与设计部门提供的高程控制点采用闭合水准进行联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规范二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采用闭合环法,固定仪
35、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要求:往测的奇数站:后、前、前、后;往测的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时观测方法与往测方法相反;每测段或全线路一定为偶数站落点。并要求视距长30m,前后视距差0.7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视线高度0。5m,往返测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mm (n代表测站数)。平差计算:水准基准点高程通过简易平差得到。2)监测点测量方法按变形测量规范中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按照建筑变形规范二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采用闭合环法或附合水准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施测。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要求:观测顺序:后、前、
36、前、后;并要求视距长50m,前后视距差2.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往返测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0mm (n代表测站数)。根据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施工的安全状况.监测过程中应采用同一观测设备进行观测;在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校验;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3)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阳光强烈、风力较大以致难以照准时不得进行观测;必须严格按照光学或数字水准仪的使用规范进行测量;每测段的测站数应
37、为偶数,同一测站上观测不准三次调焦;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4.6。3监测仪器测量时采用索佳SDL1X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条码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准误差为0.3mm/km。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水准仪检验后i角不得大于15,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不得大于0。1mm。图索佳SDL1X电子水准仪4.7监测点的保护1)由于较多的预埋监测元器外露,在施工过程中极易遭损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及时修复。2)测斜管和地下水位观测孔应注意在施工前和施工期间的围护和保护工作,同时要避免传感器编号因
38、破坏而使得采集数据混淆不清。3)除了做明显的监测标志之外,监测元器埋设后负责向施工单位交底,提醒现场施工单位保护好监测点。4)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点以及内支撑、立柱沉降观测点,虽然制作好了保护措施,难免遭到意外损坏。凡工地内的监测点,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5)测管及测试元件的保护措施。为确保各监测项目所布设的每个测点均可提供准确的测试数据,对每根测管和每个测试元件的埋设均须十分认真仔细,并及时用相应仪器进行测试,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埋设完毕后必须采取可靠措施加以有效保护。6)测斜管的保护。支护桩中测斜管的埋设在支护桩混凝土浇捣前、钢筋笼绑扎时进行,测斜管应用钢丝牢固绑扎在架立桁架上.测
39、斜管入冠梁部分用镀锌钢管保护.7)支撑轴力以及锚索拉力测线的保护,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拖拽侧线、或挂重物.5 监测频率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如下:开挖深度5.0m,1次/2d;开挖深度5。0m,1次/1d;底板浇注后7天内,1次/2d;714天,1次/3d,1428天,1次/5d;28天后,1次/10d。说明:1、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3d超过该值的70%,应报警;2、当监测项目达到表中规定值时,应报警;3、若出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应加强监测,增大监测频率。6 监测报警值及报警制度6.1 报警值、控制值一览表根据相关规范和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
40、各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及控制值如下:监测项目报警值变化速率坑顶水平位移50mm5mm/d坑顶垂直位移30mm4mm/d地下水位1000mm500mm/d锚索内力设计值的70%周边建筑沉降50mm10mm/d深层水平位移40mm6mm/d6。2 安全监测报警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最大值的累计值。2)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突然明显增大或场地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支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的迹象。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41、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7 监测工作程序工程地质勘察环境调查满足条件?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调整设计参数,优化模型重新分析NO设计提出优化后的开挖顺序及降水要求Yes监测仪器选择标定监测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监测测点埋设按设计指令要求施工监测数据处理、及时提交各有关部门继续按以上程序监测直至施工完毕业主、监理审批业主、监理审批业主、监理审批基坑监测工程设计与设计值校核、分析7。1 全过程监测工作程序图7。2 预警信息反馈程序图按处理措施方案施工基坑开挖累计深度日报表基坑开挖深度增量日报表观测数据累计值日报表观测数
42、据增量日报表观测数据是否接近预警值否是继续开挖监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出处理措施方案建设、设计、监理、监测、施工8 监测数据整理、提交8。1 监测初始值测定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三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施工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8。2 数据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
43、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总包及其它有关方面。现场监测人员分析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监测部负责人审核无误后提交正式报告.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即向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发出预警,提醒有关部门关注,以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和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周内提供监测周报.8。3 监测报表的内容及报送时限1)周报主要是工程监测阶段性监测报告.每周定时报送到业主代表和监理工程师.2)预警报告是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或累计变化达到警戒值时,先以电话或口头形式告知业主代表和监理工程师,本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必须以纸质文件形式编写在周报中。8.4 监测数据整理流程1)使用论证通过的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2)数据处理以后汇成报告经专项测试人员自检,现场测试负责校核,各项测试人员互检后,方盖章报送;3)测试数据发生异常时,及时与项目审核人、审定人联系,共同协商解决。9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人员及设备9.1 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人员本工程拟投入公司主要技术力量组成强有力的监测团队,该团队有8个人组成,主要由2名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组成,4名助理工程师组成.他们分担着不同的岗位职责,具体见下表:12345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