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docx
《现代汉语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汉语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新词“X风”构式为研究对象,将自主-依存理论、隐转喻理论和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加以整合,建构AD+分析模型,对“X风”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作出详细阐释。研究表明,“X风”构式的能产性既受制于构式内部各成分的特征,也受词语产生时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同时满足以上两点时,“X风”的新语式才能产生,反之,则不能产生新的表达。社会现实因素是限制“X风”能产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X风”构式;认知-社会语言学;AD+模型 【作者简介】许华元,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人文系。 一、简介 1.选题理据与研究意义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社会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当新的社会现象出现,而现有的语言不足以描述这些现象时,新词语或新型表达便产生了。这种新词语或新型表达不断产生的现象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共变”这一事实,这也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指导性原则“现实-认知-语言”相一致。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以其惊人的速度传播着,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频率也自然加快了。就这样,人们开始对当下社会中所流行的种种新生事物或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如: 1 荧屏刮起霸道总裁风 2 日本年轻女性刮起“红辣椒”风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如此一来,“X风”类表达逐渐为人们广泛使用起来,这体
3、现了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普遍关注。 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含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将“X风”类表达视为新词语构式,并提出以下几个研究问题: (1)“X风”构式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说,其生成的认知机制是怎样的?其内部的象征单位是如何组配在一起的? (2)为什么该构式不能无限制地生成新的表达?是什么因素限制了该构式的能产性? 本文将试图对以上若干研究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 “X风”构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在: (1)“X風”构式是近些年所产生的新型构式,这类构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研究它形成的认知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检验现有认知理论的解释力,并对有缺陷的部分进行修补,完善现有理
4、论; (2)“X风”构式反应的一种社会现象,研究这类社会现象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文化为最终落脚点,可以为新型表达提供更加充分合理的解释。 2.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如前所述,本文拟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汉语“X风”类表达,将其划归新词语的语言范畴,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含构式语法)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是部分“X风”构式的具体语式(Construct): 3 中国风 4 食用阿胶风 如上诸例所示,汉语“X风”构式包含了一个确定的成分,即“风”。但是在这个构式中,“风”所表达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自然现象,而是表示某种“风格”,“风气”或“风暴”。 二、理论
5、框架与分析 为了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即AD+模型,以分析“X风”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社会动因。AD+模型是由隐转喻理论、自主-依存理论和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整合而成的。本章首先将对该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详述AD+模型的运作过程及可行性。在本章的最后,有一个针对AD+模型的案例分析,试图通过该案例来解释AD+模型的运作过程。 1.理论基础。 (1)隐转喻理论。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隐喻的认知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hph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汉语 新词 认知 社会 语言学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