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docx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 xxxx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约1,估计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对这些患儿,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良好治疗效果,但外科手术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对机体损伤较大,有一定手术并发症且留有瘢痕。 近10年来,随着微创介入手术的飞速发展和介入器材设计的日趋合理,先心病的治疗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介入治疗已经不是外科治疗的补充与替代,对部分有适应证的患者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目前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可分为两类:封堵术类:
2、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冠状动脉瘘封堵术、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侧支循环封堵术等。扩张术类:包括球囊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成形术(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术(主动脉缩窄血管成形术、肺动脉分支狭窄血管成形术)等。本文就常见的先心病介入治疗简单介绍如下。 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 1967年Porstmann首先报道应用泡沫塑料经导管封堵PDA获得成功。此后不断有新的封堵装置问世,1992年Cambier等报道使用普通弹簧圈封堵直径25mmPDA,1997年Masura等报道应用Amplatzer蘑菇伞形动
3、脉导管封堵器治疗PDA1。上述两种装置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输送鞘管细,前者适用于动脉导管内径25mm者,后者适用于25mm者。使用弹簧圈和蘑菇伞形封堵器几乎可治疗各种大小和形状的PDA。由于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目前介入治疗已取代外科手术成为PDA首选的治疗方法。 现在通常认为只要PDA患者未发生艾森曼格氏综合征,均可行封堵治疗。我国1998年引进Amplatzer技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er法及弹簧栓子法。 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适应证Amplatzer法。适应证: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10 mm;年龄
4、通常6个月,体重4 kg: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提示:14mm的PDA,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禁忌证: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弹簧栓子法。适应证: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单个Cook栓子210 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外科术后残余分流。禁忌证:窗型PDA:余同上。 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 ASD是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其中继发孔缺损约84。1990年Sideris等使用纽扣式补片装置封堵ASD,其输送鞘管细,可治疗30 m以内的ASD,经多
5、中心应用,成功率约90,但仍存在操作较复杂、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高等缺点。1998年与以往设计思路不同的新型封堵器Amplatzer双盘型房间隔封堵器用于临床,该装置的“腰部”与ASD的直径相匹配,使封堵器不易发生移位,并降低残余分流发生率,两侧盘状结构在恢复记忆形状后可协助封堵ASD边缘部分,进一步减少残余分流。使用此型封堵器操作简便,且输送鞘管细,目前成为介入治疗ASD首选装置。经中期随访,成功率与外科手术相近,而并发症较少2。目前介入治疗方法已很成熟,对有适应证的患者而言,已经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案。 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适应证左向右分流的单纯继发孔ASD(包括多发性缺损)。继发孔A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天性 心脏病 介入 治疗 进展 小儿 表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