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docx
《变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变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变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著”内涵丰富,构成复杂,既有“蛮夷”,也有华夏。“永嘉之乱”后,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武陵地区在这一时期也迁入了不少的客民。这些客民有“逃亡如蛮”的汉人,也有兵家、吏家、流民等。在统治者的争夺、治理以及客民的带动下,武陵地区特别是沿江、平原地带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土客矛盾。研究认为,武陵民族关系研究不能简单就民族论民族,而应立足区域族群关系场域,深入分析空间、时间以及人口流动对作为文化主体的族群及其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武陵地区;土著;客
2、民;变迁;交融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XX)01-0031-06 魏晉南北朝又称三国魏晋南北朝,该期始自220年,终于581年,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以及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作为重要的“中间地带”1之一,这一时期武陵地区成了各方势力竞相争夺和利用的重要区域。学界对这一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主要沿着传统民族史“溯源”的思路,重点分析探讨了该地区“蛮族”的民族成分、“蛮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以及各地方政权或势力对“蛮族”的治理,2少见从人口流动的视角,在特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考察土客关系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外来人口与本土居民
3、相互融合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土/客”关系的角度,在深入分析本土居民以及客民状况的基础上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族群关系,对深化、拓展武陵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华”与“夷”:“土著”的构成及其族属 三国时期,武陵地区成为吴蜀魏争夺的中间地带。3三国前期,武陵地区多为刘蜀所据。及刘备兵败夷陵,宜都(治宜都西北,下辖夷道、西陵、佷山)、武陵(除佷山划归南郡外,武陵郡所辖均袭后汉)、南郡、建平郡(治重庆巫山,下辖巫县、秭归、信陵、兴山、沙渠)之地均属吴。孙休之时,割武陵郡之灵阳、充等地置天门郡。至西晋,武陵郡所领辖地变为临沅、龙阳(今湖南汉寿)、沅陵、酉阳、沅南、迁陵
4、、舞阳、镡城等十县。梁陈时期,武陵郡一分为二,一为武州,一为沅陵郡。2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行政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土著的构成也具有了不同的历史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的土著既有汉人,也有各类“蛮夷”。土著汉人主要是秦汉时期王朝置郡县、武力征伐、募民、遣罪犯实边、躲避中原战乱和灾荒带来的。这些人在秦汉时期是外来的“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演变成了落地生根的“土著”之民。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史志中所记载的户与口多是这些入了籍的土著汉人。如曹魏嘉平二年(250)王昶建言“民夷与新城郡接,可袭取也”4中的“民”即为入籍之土著汉人,“夷”即为未入籍的土著“蛮夷”。三国时的廖立、潘
5、濬,晋时的阎会、潘亰、龚玄之、邵荣兴、伍朝,南北朝的范安祖、伍安贫、黄闵等即是这些土著汉人的代表和翘楚,特别是廖立、潘濬、伍安贫、黄闵四人,廖曾迁长沙太守,潘被孙权拜为中郎将,迁太常,伍安贫、黄闵则撰有武陵记。嘉靖常德府志载廖立言:“武陵人,蜀先主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又载伍安贫、黄闵曰:“伍安贫,武陵人,博雅嗜学,梁屡降玄纁之礼,聘之。固以疾辞。尝撰武陵图志。黄闵,武陵人,博学能词艺,尝撰沅州志。”5吴志载潘濬曰:“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人也。弱冠从宋仲子受学,年未三十,荆州牧刘表辟为部江夏从事。时沙羡长赃秽不修,濬按杀之,一郡震竦,后为湘乡令,治甚有名。刘备领荆州,以濬为治中从事。备入蜀
6、,典留州事。孙权杀关羽并荆土,拜濬辅军中郎将,授以兵,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候。”6 关于“蛮夷”,其多数虽不在官府的户籍之中,但他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著的主体。这些“蛮夷”按时间先后和地域大致分为三国时期的“宜都郡夷”、“建平郡夷”、“武陵蛮”、“武陵五溪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荆州蛮”等。 “宜都郡夷”与“建平郡夷”主要是指三国时期生活在孙吴之宜都郡与建平郡的“蛮夷”。是时的宜都郡下辖夷道(治今湖北宜都西北)、西陵(治今湖北宜昌东)、佷山县(治今湖北长阳西),建平郡下辖巫县(治今重庆巫山)、秭归(治今湖北秭归)、信陵(治今湖北秭归东)、兴山(治今湖北兴山北)、沙渠(治今湖北恩施)。这
7、一时期,对宜都、建平二郡展开争夺的主要是吴、蜀。为了争夺宜都、建平二郡,吴、蜀均采取政治、经济手段笼络生活在二郡的“蛮夷”。建安二十年(219),陆逊攻取宜都、秭归、枝江、夷道,孙权随即命陆逊为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蜀之宜都太守樊友则弃郡逃跑,“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纠合夷兵数千人,勾连蜀国,占据三峡。“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 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3孙吴黄武元年(222),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诸夷。”3孙吴凤凰元年(272),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
8、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陆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3陆抗所统帅“夷兵”,当系从宜都郡西部所辖县夷人中募集而来。 三国时期,尽管武陵郡的归属和辖地与秦汉相比有所变化,但这两个时期所言的“武陵蛮”总体上指的是同一个族群。建武二十四年(219),孙权杀关羽,夺荆州,武陵郡随之归吴。章武元年(221),刘备率军伐吴,“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7并派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绶,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溪民不仅“反为蜀”,而且“遣使请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迁 交融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地区 关系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