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民间宗祠建筑遗存。从宗族文化、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研究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有利于完善山西古代民间建筑研究,了解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地域特点、文化艺术价值,促进对其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宗族文化;民间宗祠;建筑形制;空间形态;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分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官式祭祀建筑包括帝王祭祀天地、社稷的坛庙,还包括如孔庙、关帝庙等的圣人先贤的祠庙。民间祭祀建筑包括各宗族祭祀祖先的宗祠、纪念地方神祇和地方圣人先贤的祠庙。官式祭祀建筑的建设有一套完整
2、的制度,加之财力和物力的丰富,所以建筑规模和等级很高,建筑布局和形态稳重端庄,建筑装饰华丽。民间宗祠建筑融合了封建礼制与民俗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与鲜明的个性。 1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概述 1.1 山西地理文化 山西地处内陆,从全省范围来看文化主要分为三大区域:晋北紧挨边塞,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普遍,是多民族地区;晋中地区,在明清晋商文化达到高潮,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晋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代表。起伏多变的地理状况、南北迥异的气候因素、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丰富多元的山西建筑形态,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山西民间宗祠建筑。 1.2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3、”之称。“根据山西通志记载,明清之际,山西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各县有名人先贤祠,村村有宗祠、支祠,祭祀对象从山神、水神、天神、地神到英烈先贤,直到普通的家族尊长。”1从山西范围来看,現存的宗祠建筑大多数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晋南和晋中地区的宗祠又较晋北地区数量多且质量好。 山西宗祠建筑分两种,一种是独立于居住建筑设置的公祠或支祠,公祠是同宗族祭祀共同祖先的祠堂,支祠是宗族内支系自立房派祭拜支系祖先的祠堂;另一类称为家祠,是用来祭拜本家祖先的祠堂,设置在宅内后寝。山西民间宗祠的选址受礼制与风水的影响,常会布置在风水适宜的场所,以期宗族人丁兴旺、生活富足。建筑组合方式采取院落式堂寝制,
4、形态源于山西传统民居的合院,又受到礼制影响。院落布局通常由门前广场与合院两部分组成。广场由照壁门楼遥相呼应,有的广场上还设有牌楼、旗杆、石狮子。合院中主要是门楼、献殿(也可以是庭院、享堂或是拜亭)和寝堂,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用房,如戏台、耳房和两侧的厢房。合院布局中轴对称,与南方宗祠多进多路的形态相比,只在纵深方向发展,两侧不再增加轴线,因而形成狭长幽深的院落。宗祠规模小者一进院落,大者三进院落,更有结合地形的层楼合院。建筑通常会采用当地民居的建筑形式,如“靠崖窑”、“箍窑”、单层建筑或采用多层建筑等形式。 2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 2.1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选址 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
5、地,群居生活可以保护群体的劳动成果、保卫成员的安全,这都要靠血缘亲情的宗族关系维系。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是农耕时代最普遍的现象。村落选址首先要考虑有利于生产生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要求,所以总是把水源和土地放在第一位。2其次是对安全的考虑,一方面通过选择安全区域、兴建防御设施;另一方面作为心理补偿,风水与巫术的信仰使宗祠的选址对村落的结构与布置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山西民间宗祠与村落的布局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大体形成三种形态。 第一,宗祠建造在村落市镇的中心区域。如山西闻喜县岭东村孙氏祠堂坐落于岭东村中央。该祠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初十,重修于清乾隆五年。 第二,宗祠位于村落的入口区
6、域。如晋中常家庄园是一座堡式建筑群。庄园由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贯穿,庄园入口在庄园东侧。中轴街道将常家庄园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万杞(后称南常)和另一支常万达(后称北常)分别建立起了自己这一支系的祠堂,称之为“南祠堂”和“北祠堂”。从整体布局的角度看,常氏庄园是经过整体规划的,在形态上表现出宗族的支系与其祠堂靠近的特征。 第三,宗祠建造于村落之外。如山西平遥县黄仓村的裴氏宗祠,始建年代不可考,重修于民国十七年。黄仓村依自然地势建在东西走向的山坳中,地势呈现出两山夹一沟的形态。宗祠坐落于村外阳坡一侧。 总的来看,山西民间宗祠的选址主要受到地理因素、风水思想、封建礼教、家族人口数量与
7、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就造成了选址的多样性。乡村中宗祠的选址较为自由灵活,在城镇里宗祠的选址受到更多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宗祠的选址又影响了村落的布局。例如,榆次的常氏,南常、北常的族人就会分别将其住宅建在各自支祠的一侧,使得整个庄园看起来泾渭分明。 2.2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布局 宗祠主要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形式源于民居,同时受到朱文公家礼规定的影响。虽然民居因地域与文化表现出多样化,但宗祠建筑却保持着一种限于礼制与功能的程式化空间模式与庄重整齐的纪念性。宗祠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按照一定程式进行空间组织的。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从前到后依次是:大门或门屋;献殿(也可以是庭院、享堂或是拜亭),
8、举办祭拜仪式的场所;寝堂,专为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核心部分之外,宗祠还会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寝堂两侧的厢房,主要用作宗族办事、长老议事用房或账房、谱房;牌坊、照壁、戏楼、后花园、义塾、义仓等等。 山西民间宗祠的规模大小与寝堂开间、院落进深有关,主要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和多进四合院、层楼合院式等。一合院规模较小,寝堂三间一字排开与大门和围墙围合成院落,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乔家祠堂。三合院,整体中轴对称的形式,寝堂三间居于中间布置,厢房分列左右,大门与寝堂相对,如临县碛口西湾村陈氏宗祠。四合院,如河津市魏家院村魏氏宗祠,多进合院式的实例如榆次常氏宗祠。层楼式合院的宗祠在山西
9、也不鲜见,如灵石王氏宗祠。王氏宗祠堂坐北朝南,分楼上和楼下两个合院。下层院内有正窑3间,左右厢房与门楼;上层院内有寝堂5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左右有厢房3间。寝堂对面是坐南朝北的戏台。 2.3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功能与空间 民间宗祠在宗族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山西民间宗祠的基本功能:一是崇奉祖先、凝聚族人、认宗归祖;二是维护宗法礼制、教化族人、设立和执行家规;三是编撰宗谱、赡养贫困、设立家塾;四是国家的基层管理功能,如征收税赋、辖区的安保巡逻、公共事务的议定;五是重要节气和结婚添丁等喜庆活动也会在宗祠举行。山西民间宗祠还有一些特殊功能,如晋商宗祠还会把总账房设在宗祠里,让祖先时时刻刻看着
10、后人的业绩,监督后人的工作,同时又能让族人常常想着光宗耀祖。 从祭祀活动看山西民间宗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空间: 第一,前导空间。前导空间的功能是宗祠的外部空间进入宗祠院落内部的一种情感过渡,使路过宗祠的人们感到宗祠的威严,进入宗祠,人们由一个世俗的氛围转换到端庄神圣的祭祀氛围。前导空间通常与宗祠院落的面宽相同,进深由大门与对面照壁间的距离决定。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通常结合宗祠门前的广场道路,以宗祠的门楼为中心,门楼对面的照壁为对景。再通过门楼或照壁两侧的“八字墙”对宗祠门前的空间加以限定,从视觉上划分出有别于世俗空间的一个特殊空间。在这部分空间中有时还会增加石狮子、旗杆等纪念性建筑
11、小品,以强化前导空间的气氛,如晋中常氏宗祠的前导空间由照壁、宗祠大门相对形成中轴线,双斗石旗杆分列两侧,外围再由高大的石栏杆围合,构成庄严感相对较强的半围合前导空间。封闭式的通常会在宗祠门前区域用照壁、围墙和牌楼等围合起来。例如,山西五台县大建安村徐氏宗祠,宗祠大门与过街影壁南北相对,影壁前有戏台。门前东西两侧用围墙围合,墙上各开仪门一座。门前竖立两斗旗杆。旗杆与正门台阶下一对石狮左右对峙,形成封闭而仪式感强烈的前导空间。 两种形式相比较,封闭式的前导空间在形态上更加明确,氛围上更加强烈;开放式则显得比较灵活通透,氛围较轻松。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宗祠,还会将祭祀空间前的一进或两进院落作为前导空间
12、的延续,以显示祭祀空间的隆重。 第二,祭祀空间。祭祀空间是宗祠建筑的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容纳族人开展祭祀活动,摆放祭品和供奉祖先牌位。形式上一般在中轴线上,依次由仪门、用于礼仪活动的院落、供奉祖先牌位的寝堂3个部分组成。有些宗祠还会在寝堂前建造拜亭或者献殿,从而使祭祀活动在空间上得以细分。祭祀空间的院落形态大致有3种类型:一合院的院落空间面宽大进深小,如祁县乔家大院乔氏宗祠,院落面宽与寝堂同宽,进深很浅。由于院落采用空透的栏杆,视觉上与甬道相通,所以院落虽小但不显得局促。三合院和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受到山西民居建筑的院落影响,院落宽度由寝堂的面宽决定,形成面宽小进而深大的纵向狭长院落。为了削弱这
13、种狭长感,有些宗祠会将院落从中间划分为两个空间,形成所谓的“上院”与“下院”。例如,晋中常氏宗祠在院落中间修建拜亭,从形式上将院落分开。 第三,世俗空间。通常位于中轴线两侧或祭祀空间之前,要满足除了服务于祭祀活动以外的功能,形体上是对祭祀空间的衬托。宗祠建筑的日常运行与管理,祭祀活动的物资供应与保障,祭祀物品的储藏,平日里族人矛盾的处理以及族中大事的商议都会在这个空间中进行。世俗空间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宗祠的空间层次,更使得宗祠空间功能更加完善。 3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装饰艺术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装饰富有象征意义,具有深刻的内涵,人们可以通过装饰宣传礼制、教化后人、祈求幸福,達到情景相融的目的。这些
14、装饰是在建筑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对建筑构件进行更深一步的刻画而形成的,几乎涵盖了整个建筑。从装饰手段上看,主要包括彩画装饰、雕刻(三雕)装饰与楹联牌匾等多种艺术形式。 山西民间宗祠装饰题材大致可分为几类。以历史人物为主的题材: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等,如水浒故事、瑶池贺寿、和合二仙、麻姑献寿、竹林七贤、采菊东篱、郭子仪祝寿、渔樵耕读等场景。祥禽瑞兽类:有龙凤、仙鹤、鹿、蝙蝠、喜鹊、狮子、麒麟等,袭用传统的民间造型,组成各种寓意深刻的装饰图案,如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捧寿等形式,寓意福、禄、寿、喜、财为构图主题。花卉果木类:常用松、竹、梅
15、,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桃(多寿)、石榴(多子),牡丹喻为富贵,各类花卉均为刻画对象。器物组合图案:有鉴赏性的古董类,如古爵、百子瓶、酒壶、宝鼎、铜钱、瓦当等,还有家具、博古架、琴棋书画,经过巧妙的组合构成风雅的图画,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吉祥文字类图案:有福字、寿字、双喜等,在使用中,有的用文字直观地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有的和其他纹样共同组成图案,如寿字和蝙蝠组成五蝠捧寿、福寿双全等等。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特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塑型、图案、色彩、陈设等装饰手段体现其艺术美。由于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区别,形成了质感、纹理、韵味、风格等各种
16、艺术效果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的差异。 4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近现代以来,随着国家体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宗族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的消失,祖先崇拜意识逐渐淡化,宗祠建筑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渐渐废弃不用。现存的宗祠之所以能历经变迁保存下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纪念建筑得以保留。二是功能改变,宗族制度消亡后,宗祠建筑丧失了祭祀功能,作为家族公产,多数都被改为公共设施,如学校、卫生所、村委、库房等。三是经济衰退,山西的许多地方在社会变迁中失去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由富裕转变为赤贫。例如,碛口与上店,都是因为商路的改道而经济衰落。微薄的收入只
17、能维持基本生存,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居住条件,更不可能去更新作为族产的宗祠,幸而被保存下来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兴旺,一些保存下来的宗祠,由于规模大,建筑艺术水平高,装饰华丽,并有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被当作名胜古迹开发使用,成了旅游资源和创收的工具。这些宗祠都在根据宗祠的特点突出各自的主题,但恰怡忘记了宗祠的基本功能和文化内涵。 对于没有被开发的众多的乡村宗祠,情况就更加不妙,多数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消逝。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宗祠又开始被重视,但宗祠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社会基础。宗族概念淡化后,家族的凝聚力减弱,宗祠再也不可能作为凝聚宗族的场所。当代有些地方虽然重新建起了新的宗祠,但随着宗族制度的消亡,新建祠堂再难起到原来的作用。 留住这淡淡的乡愁,记住祖先的荣耀,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责任。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如何在开发的同时,确保文物的原汁原味;如何给流落异乡的游子带去那绵绵的思念;如何在延续华夏文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功能,始终是我们探寻的目标。 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