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2.熟悉经络学说的形成。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即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脉络意义路径网络经 络 中 的地位主干部分分支分布纵行的(直大深长)主要是横行(横小浅短)深度深浅数量少,有一定数目
2、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体数目功能上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补充作用、纽带作用起渗濡灌注气血的作用经络系统和经气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一)十二经脉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经脉的命名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脉、十二
4、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经)。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C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的命名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 3、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A 在四肢的分布与脏腑的位置有关 B 在头部的分布规律 C 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
5、关系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5、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头 胸 手 足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
6、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内交接)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4、有五行属性。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6、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
7、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经络总论2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及作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督脉及冲脉的含
8、义及作用。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2、奇经八脉的特点: 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整体性。 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3、奇经八脉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对十二经脉
9、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统率、主导作用。主持生殖、影响衰老。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
10、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二、十五络脉二、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相对性。十五络脉十五络脉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络脉理论的临床意义1、对络脉疾病的认识2、观察络脉的变化,以诊察疾病3、用络脉理论指导临床针刺络脉的方法三、十二经别三、十二经别 1、含义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 离、入、出、合。六合:十二经脉按照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1、。 4、别络与经别的区别 别络经别循行 本经别出后,与其相表里的经脉相连接阴经经别从本经分出后,归向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作用及意义主要加强了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加强十二经脉的内部联系,同时还加强了四肢与头面,躯干的联系十二经别的作用4、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加强了阴经经脉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经穴的主治范围。 拓宽了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途径。 四、十二经筋四、十二经筋 1、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特点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十二经筋十二经
12、筋3、作用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 十二经筋4、应用1、在临床取穴方面的应用。2、在针刺方面的应用。五、十二皮部五、十二皮部 1、含义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特点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十二皮部十二皮部3、作用: 生理病理上 协助诊断 用于治疗上 小结注意区分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和生理作用。经络总论(经络总论(3)腧穴总论(腧穴总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经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络腧穴学 经络 腧穴学 总论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