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 传统节日的价值追问与实践探索 编者按:20XX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从20XX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我国传统节日正式成了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决定的出台顺应了民心,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我国大步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那么,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呢?本刊刊发这一组文章,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载,源远流长,凝聚着亿万国人的喜怒哀乐,质真形美,姿态万千,在舒达民性、和谐乡里以至维系社会稳定、
2、国家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就教育性而言,在实现“民族文化心理个性化”和“个性心理民族化”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功效,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资源。 于祭祀中涵泳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所谓家国情怀,是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杜工部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文天祥照汗青的一片丹心,是维系中华民族千秋一统的情感纽带。除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亲情外,冬至祭天、除夕拜祖、清明扫墓等节日祭祀活动便是涵泳这一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夫子重视祭祀的原因所在。 中国各节日的祭祀活动虽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但就其本质而
3、言实乃一文化现象。同成熟宗教的宗教仪式相比,其祭祀的对象不是神,而是列祖列宗;其祭祀的内容不是赞美主神,而是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就功能而言不是个人的赎罪,而是祈祷家国的繁衍与昌盛。千百年来,一代代炎黄子孙于此庄严肃穆的祭仪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明白了自身的责任。 当然,就当下之中国而言,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成为家庭的基本形态,以家族为单元的节日祭祀日渐不复存在,节日的祭礼功能也渐为祈福、娱乐所取代。但慎终追远的情结并未因此而消失,每年清明时节,绵延不止的扫墓队伍足以证明这一情结仍然以文化心理遗传的方式长存于国人心中。而与旧时相比,时下的清明祭祀活动,除了家祭外,还
4、有政府组织的炎黄公祭和烈士祭奠活动。如果说家祭更多倡导的是以孝为核心理念的家庭伦理的话,那么后两种形式的祭奠就具有更深厚的德育价值。前者所祭非一家一姓之祖,而是华夏人文共祖,对他们的祭奠,维系的是华夏子孙同文同种的文化纽带,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而烈士祭奠活动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祭扫中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于哀思中涵养感恩情怀,使其明了自身对社会、国家、民族所应担负的责任。 这些祭祀活动所特有的庄重感、亲历感,较德育课堂的传授更有震撼力、感染力。所以说,祭祀不是历史的遗存,而是维系家庭和谐、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 于祈福中沐浴文化之风 文化者,人文教化也
5、,它既是静态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物化成果,也是动态的对生活其间的人的教化过程。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理念是中国精英文化的核心的话,那么求喜祈福就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体系。福喜文化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又以节日的祈福活动为主。 节日祈福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避邪禳灾,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是求福,如中秋在赏月尝饼中的以月圆兆家圆、以饼圆兆人圆,祈盼家人和睦、团圆、幸福。而在诸节中,求喜祈福又以春节为盛,人们用放鞭炮、挂门神禳灾祛邪,用倒贴福字,吃饺子祈祝福喜临门,新年好运。贴春联更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举,以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表达祈福求喜之意,可谓美仑美奂,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节日 及其 德育 价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