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心得体会.docx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心得体会.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可算是各个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各个执教者都有一套突破这一难点的教学方法吧! 我认为解答应用题,要从理解“应用”入手,因为所谓应用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计数问题,如果能把思维注意到实践应用中去思考,题目的抽象性就降低多了。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两点做法: 一、从直观引导中理解题意。 在教有关几何形体的表面积应用题时,学生由于对空间想象思维比较缺乏,对于应用题中给出的有关条件,就较难与有关的几何形体的状况联系起来,造成解答上遇到困难。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采取从直观理解题意的方式。例如,教长方体、
2、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段之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的铁罐、纸张等学具,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张能围住长方体或圆柱体侧面的纸张,再计算这张纸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做,动脑计算,很快就知道:这张围住侧面的纸张面积,使用底面周长高算得的,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只要题目给出的条件能计算底面周长,又知道高是多少,就可以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或表面积是多少了(即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通过这样让学生边做,边讨论的直观引导,学生还得出计算 第1页/共4页长方体表面积的另一个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高+2底面。这一结论虽然没有教科书介绍的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
3、高)2这样规范,但总算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后理解发现的,在解题时,学生会自然地运用上,并逐渐把思维向规范公式迁移,把有关求表面积的应用题较易地解答出来。 二、从实践引导理解题意。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4、在教用钱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被题目中的数字所迷惑,脱离实际去想,把题目解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钱买东西,很小的小朋友都知道买完东西后,售货员有没有计错数,有没有找错钱了。但当把这一幕买东西的情景叙述成应用题时,学生就会用另一种思维去想问题了,往往会完全脱离买东西这一现实经过的情景,只是用题目中的数字在脑海里打圈圈。 第2页/共4页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
5、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
6、空洞、千篇1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如果能把实际情景与应用题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应用题解答出来。例如,第四册数学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小诗拿5元去1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钢笔2元一支,练习本3角一本,售货应找回多少钱? 第3页/共4页此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看题目就感到难做。但我讲课前,布置学生用5元把题目中的文具买回学校用,在讲课时结合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把实际情景与题目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想,他们会知道“1”支钢笔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就比较
7、容易地把题目解答出来:35=15角=1元5角(买练习本用的钱),2元+1元5角=3元5角(买钢笔和买练习本总共用的钱),5元3元5角=1元5角(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注意到实践中思考,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就顺利得多了。 第4页/共4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
8、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 (1)水果店运来120千克的苹果,比运来梨的重量多10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果? (2)水果店运来120千克的苹果,比运来梨的重量的2倍多10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果? 一个是比梨重量多10千克,一个是比梨重量的2倍多10千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要注意题目中的字眼,反复练习就
9、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 例如:超市运来白菜800千克,西红柿10筐,每筐60千克,运来的白菜和西红柿一共有多少千克?指导学生先用分析法解决,让学生想一想要求白菜和西红柿一共有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会说白菜的重量和西红
10、柿的重量)其中哪个条件已知?(白菜的重量)哪个条件未知呢?(西红柿的重量未知)所以我们求一共多少千克,要先知道什么呢?(西红柿的重量6010=600千克)再解决问题(800+600=1400千克)。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西红柿10筐,每筐60千克,就可以求出西红柿的重量。(6010=600千克)再把白菜的重量加上西红柿的重量就是一共多少千克。(800+600=1400千克) 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让
11、学生理解典型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还应将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之上。 1.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要求能熟练地加以运用,让学生根据这样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导出行程、工程等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中,抓住题中的关键点(俗称中间问题)。例如:某人驾车5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有240千米,此人驾车几小时可以到达?此题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不变量(速度),要抓住不变量就必须充分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就是速度不变,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这样两步计算的应用
12、题,在解题中要用到两个数量关系式,并将之正确运用,就需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在一些典型的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及常见数量关系式是一大重点,但只有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对常见应用题进行正分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可充分让学生动手利用线段图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答。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1)学校举行
13、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以上是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在实际教学中
14、,不论何种类型的应用题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让学生在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能自觉地去掌握更多、更广的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基础。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谈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白永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而应用题的教学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难点。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有少数学生对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不会寻找解题思路,对应用题不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造成学生怕做应用题。如何教学这部分知识,下面埮埮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认真宙题,弄清
15、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题,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找出解题思路,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我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句子,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愦,我常把-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箅。 例如:(1)校园里有杨树和柳树共120棵,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3/5,杨树有多少棵?(2)校园里有柳树120棵,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3/5,杨树有多少棵? 题(1)中120棵为共有数,两种树的棵数,题(2)中1
16、20棵是一种树的棵数,因此计算方法不同。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就容易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教会学生分析题型的特征和解答问题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题目变换一下,就不知道该怎么解答。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的重要途径,抓住解题的数量关系式。 例如:2021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4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教会学生分析: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根据问题必须知道:题目中已知告诉了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并找出解题的关
17、键句子,抓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这个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知道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4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400的2/5是多少?数量关系式:一个数(单位“1”的量)几/几具体量,(列式是24002/5?)。通过这样分析、讲解,学生都能掌握,并且能够正确地解答。 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区分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题的对比分析、区分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儿是多少,求这个
18、数的应用题。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学生不知道是用乘法还是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区分,我安排下面几道题进行对比区分教学。 (1)水果店购进苹果100,桃子占苹果的1/4,桃子有多少千克?(2)水果店购进苹果100,占桃子的1/4,桃子有多少千克?(3)水果店购进苹果100,桃子比苹果多l/4,桃子有多少千克?(4)水果店购进苹果100,桃子比苹果少1/4,桃子有多少千克?(5)水果店购进苹果100,比桃子少1/4,桃子有多少千克?(6)水果店购进苹果100,比桃子多1/4,桃子有多少千克?教学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数相比较,
19、以关键句子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用单位“1”表示)。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都是苹果与桃子的质量相比较,苹果的质量为标准数,桃子的质量为比较数,苹果的质量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都是苹果与桃子的质量相比较,桃子的质量为标准数,苹果的质量为比较数,桃子的质量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后类用除法。题、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计算时不用“括号”,题、中比较数占标准数
20、的几分之几,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加强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加强训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怎样训练有效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要训练学生能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二)、要训练学生看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王明有64张彩色画片,李强的画片张数是王明的7/8。 (1)李强有多少张画片? (2)两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等。 (三)、要训练学生能根据题目意思,用线把条件
21、和相应的算式连起来。 如:体育用品商店购进篮球30个, 体育用品商店购进足球多少个?足球的个数比蓝球多3/4 30303/4足球的个数相当于蓝球的3/4 30303/4足球的个数比蓝球少3/4 303/4(四)、要训练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总之,加强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附:白永兵,男,1962年12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邮编(xxxx),联系电话(xxxx)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8页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
22、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应用题 教学方法 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