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的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胡同文化的教案胡同文化的教案 篇1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2、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
3、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4、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巴) 文题是“胡同
5、文化”,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
6、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m)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的教案 篇2
7、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
8、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
9、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 (1)布局方正 (2)
10、名字市民气息 (3)数目多 (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
11、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六、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12、,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 (1)京腔京韵 (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
13、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