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年物理中考真题汇编:13表格归纳(word 含答案).doc
《上海历年物理中考真题汇编:13表格归纳(word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历年物理中考真题汇编:13表格归纳(word 含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历年中考真题汇编:表格归纳1、(2005上海中考20)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f1f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实验序号u(米)v(米)uv(米2)v/u1/u(米1)1/v(米1)10.2000.2000.0400
2、1.005.005.0020.3000.1500.04500.503.336.6730.5000.1250.06250.252.008.00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u(米)v(米)uv(米2)v/u1/u(米1)1/v(米1)40.2000.3000.06001.505.003.3350.3000.2000.06000.673.335.0060.5000.1580.07900.322.006.3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
3、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2图12、(2006上海中考20)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两种液体中(AB),并用力Fl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12所示。他们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 液体A实 验 序 号123456液面到下表面的
4、距离h(米)0.160.180.20.220.240.26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l(牛)468888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_246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61820222426表二 液体B实 验 序 号789101112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220.240.26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l(牛)5.67.810101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_2.24.46.6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7.619.82224.226.428.6(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7、8与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3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5、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3)请将表一和表二填写完整。(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后三列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计算了F3与F1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乙同学计算了F3与F2的差值,分别为20.0牛、20.0牛、20.0牛和22.0牛、22.0牛、22.0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
6、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乙同学的分析_。(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3、(2007上海中考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此现象的影响,他们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表一、表二为该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表一:液体甲(质量为8.0千克,体积为8l0-3米3)实验序号物块质量(10-3千克)体积(10-6米3)现象1A7.530上升至液面2B25.242上升至液面3C24.327
7、上升至液面4D21.612下降至底部5E91.834下降至底部表二:液体乙(质量为6.4千克,体积为8l0-3米3)实验序号物块质量(10-3千克)体积(10-6米3)现象6A7.530上升至液面7B25.242上升至液面8C24.327下降至底部9D21.612下降至底部10E91.834下降至底部(1)小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和3与5(或6与9和6与10)的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体积无关;跟它的质量有关,且质量小的物块上升,质量大的物块下降。小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和2与4(或6与8和7与8)的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
8、的质量无关;跟它的体积有关,且体积大的物块上升,体积小的物块下降。请判断:小明的结论是_的,小华的结论是_的。(均选填“正确”或“错误)(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当_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上升;当_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下降。4、(2008上海中考20)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凸透镜焦距f实
9、验序号物屏距离L(厘米)第一次成像第二次成像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的大小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的大小10厘米1491435放大3514缩小2451530放大3015缩小3402020等大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435不能在光屏上成像15厘米5802060放大6020缩小6642440放大4024缩小7603030等大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855不能在光屏上成像(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
10、论:同一凸透镜,当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5、(2009上海中考h图1426)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如图14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测出注入管中
11、水的质量m,运用公式,计算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改变深度h,重复实验。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小组槽中液体密度(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深度h(米)管口面积S(10-4米2)质量m(10-3千克)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帕)甲0.810.0552039220.154078430.2580156840.2101601568乙1.050.0552549060.155098070.251001960丙1.280.0553058890.15601176100.251202352在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
12、管外液体的压强_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等于”或“小于”)。各组同学分析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组同学由实验序号_初步得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_(选填“有关”或“无关”)。三组同学互动交流,分析实验序号1、5、8的数据,发现液体内部的压强(p1、p5、p8)与密度(甲、乙、丙)满足关系_,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的比值是一个定值。6、(2010上海中考26)小华和小海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
13、们用A、B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表二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11.20.08B41.80.1822.40.1653.60.3633.60.2465.40.54(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同一导体,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5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为验证上述猜想,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华重新预设了B导体两端的电压,并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小海分析了小华的测量数据后,
14、认为小华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他未测量便修改了数据,如表三所示你认为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_,理由是_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_表三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B71.40.1482.80.2694.20.400.280.42小海修改的数据7、(2011上海中考25)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大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123
15、456物块ABCDEF物块的密度(千克/米3)2.71032.21031.61030.81030.61030.4103实验现象ABCDEF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_千克/米3内的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
16、供最有力的依据。8、(2012上海中考A图1426)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4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A挂在测力计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将h和F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F和h 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F的变化量h和F,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已知12)表一(液体密度1)表二(液体密度2)实验序号h(米)F(牛)h(米)F(牛)实验序号h(米)F(牛)h(米)F(牛)10.02220.010110.02220.010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历年物理中考真题汇编:13表格归纳word 含答案 上海 历年 物理 中考 汇编 13 表格 归纳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