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国论导学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六国论导学案 .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巩固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3、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学习重点】 复习巩固虚词实词用法,突破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佑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
2、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 二篇、权书十篇、 成集就叫做嘉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疏通文意四、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第三段再从
3、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五、基础训练1注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2通假字(1)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3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民()(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
4、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可谓智力孤危()(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后秦击赵者再()(6)刺客不行()5一词多义(1)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苟子 ?劝学 )()(2) 或: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当于“有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马说 ) ()(3) 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此言得之()至德不得( 庄子 ?秋水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捕蛇者说) ()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桃花源记 ) ()(4) 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见恨晚()死者相藉 ( 捕蛇者说) ()伯乐相马()(5) 势:其势弱于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6)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秦以攻取之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苟以天下之大()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后秦击
6、赵者再()(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7. 翻译(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拓展演练】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
7、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 赵,未尝有韩、 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
8、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 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天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1查字典、词典,解释下边加粗的词语塞秦之冲() ()故夫天下之所重
9、者()而蔽山东之诸侯()而韩、魏乘之于后()则韩、魏之附秦故也()2对上下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文第一段是论述了韩、魏两国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B上文第二段是指出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C上文第一段说明秦国最嫉恨的韩、魏两国,最使范雎忧虑的是齐之刚,寿。D上文第三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说的,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
10、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4翻译下面的句子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译文: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译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六国论导学案答案第二课时(学习案)四、课文分析六国论
11、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 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 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五、基础训练1读音率(shui ) 厥(ju ) 暴(p)薪(xn)与( y)燕(yn) 洎(j ) 谗(chn)殆(di )2通假字(1) “暴”通“曝”,冒着(2) “厌”通“餍”,满足(
12、3) “当”通“倘”,如果3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使退却(2)使动用法,使弱(3)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6)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4(1)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6)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 :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5一词多义(1) 非:不是不对无,没有(2) 或:或许不定代
13、词,相当于“有人” 有时(3) 得:动词,得到适宜,得当找到捕获看到(4) 相:互相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递相,先后亲自观看(5) 势:势力形势(6) 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才连词,来介词,用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用亡连词,表结果,以致介词,凭借6特殊句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1)被动句,“为所”式(2)判断句,“,也”式(3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4)省略句,宾语“之”省略7. 翻译: (1)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 比较
14、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3)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那么胜败的命运, 存亡的道理, 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第三课时(巩固案)【拓展演练】1阻塞;交通要道;重视;遮掩,庇护;追逐,追击;依附,归附2. 越过韩国和魏国的国境,再去攻击另一国的国都,燕国和赵国抗击于其前,而韩国和魏国就会乘之于其后,这是非常危险的办法嘛!豁出区区的韩、魏,使它们承当如狼似虎的秦国, 它们怎能不屈服而投入秦国的怀
15、抱呢?2C 3 D【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的故事,心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 多十倍的军队, 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了解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边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土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
16、 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人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怕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 赵两国动用兵力, 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 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事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 赵时,却不曾有韩、 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 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 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
17、情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 (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 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 协助面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地应付了, 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 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 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