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变态反应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免疫学-变态反应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概念一、概念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特征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 变应原: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二、分类二、分类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 第一节第一节
2、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特特 点点IgE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发生快,消退亦快发生快,消退亦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家族史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家族史特应症(atopy)特应症个体(atopic individual)一、参与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 (一一) )抗原抗原 ( (二二) )抗体抗体 - IgE IgE ( (三三)IgE Fc)IgE Fc段受体(段受体(FcRFcR) ( (四四)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五五) )嗜酸性
3、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抗原抗原呼吸道呼吸道花粉、真菌孢子、尘螨排泄物、动物毛皮屑皮肤或血液皮肤或血液昆虫毒素、化学物质等肌肉或静脉肌肉或静脉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消化道消化道牛奶、鸡蛋、鱼、虾、蟹二、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致敏阶段变应原IgE吸附肥大C、嗜碱粒C表面,即致敏 (半年至数年) 2.释放介质(激发)阶段释放介质(激发)阶段同种变应原再次刺激机体,与细胞膜上的IgE结合,变应原能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致胞膜上FcR1同IgE桥联移位,变构,细胞即被激活,细胞脱颗粒(数分钟),释放原发介质、继发介质、生成激肽。 3、介质发挥效应阶段、介
4、质发挥效应阶段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粘膜腺体分泌增加,局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应原不同,侵入途径不同,表现也不一样。(例如:肠、呼吸道、全身)AllergenAllergenB cellB cellMHC MHC class IIclass IITCRTCRB7B7CD28CD28CD40CD40CD40LCD40LcytokinescytokinesIL-4IL-4Activated B cellActivated B cellPlasma CellPlasma Cell IgEIgEPlasma Plasma CellCellMast cellMas
5、t cellGranulesGranulesFcFcRIRI IgEIgE IgEIgE IgEIgESensitized mast cellSensitized mast cellAllergenAllergen(1)平滑肌收缩(2)血管扩张 (3)粘膜腺体分泌增加。三、三、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一)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过敏性胃肠炎(四)皮肤过敏反应(四)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
6、 性水肿性水肿 过 敏 性 胃 肠 炎交 感 性 眼 炎皮 肤 荨 麻 疹 支 气 管 哮 喘过 敏 性 休 克四、四、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 (一一) )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 (二二) )急性脱敏治疗急性脱敏治疗( (acute desensitization) ) ( () )慢慢 ( ()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1)色苷酸二钠色苷酸二钠 -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素
7、E E和氨茶碱和氨茶碱 - - 提高细胞内提高细胞内cAMPcAMP的浓度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1)组胺拮抗剂组胺拮抗剂 -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2)缓激肽拮抗剂缓激肽拮抗剂 - - 水杨酸水杨酸 (3)(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 白三烯拮抗剂白三烯拮抗剂 第二节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由由IgGIgG或或IgM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以细胞裂
8、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特特 点点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一、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1.抗原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2.抗体抗体 - - 调理性抗体,主要为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IgG和和IgMIgM 3. 3.效应细胞和分子效应细胞和分子 - - 补体、吞噬细胞、补体、吞噬细胞、NKNK细胞细胞(二)(二)损伤细胞机制损伤细胞机制 1.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
9、用( (调理作用调理作用) ) 3.ADCC 3.ADCC作用作用 Mechanisms of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激活补体激活补体调理作用调理作用ADCC 抗原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细胞固有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 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二、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肾炎综合
10、征( (Goodpastures综合征综合征) )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六)甲状腺机能亢进( (Grave病病) )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型超敏反应引起,应引起,型占型占20%20%左右。左右。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使肾小球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补体、ADCC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肺出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综合征综合征) ) 1.
11、1.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2.发生机制发生机制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产生IgGIgG类抗体类抗体肾、肺组织损伤肾、肺组织损伤 第三节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G、IgM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
12、组织损伤的过程。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特特 点点由IgG、IgM类抗体介导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一)抗原 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四)(四)组织损伤特点组织损伤特点 抗原抗原 内在抗原内在抗原 变性变性IgGIgG,核抗原,核抗原 外来抗原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微
13、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 抗毒素血清、药物等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先决条件先决条件 形成形成ICIC的大小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IC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 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大分子大分子IC IC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易被吞噬细胞
14、清除 小分子小分子IC IC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中等分子中等分子IC IC 组织内沉积组织内沉积 抗原或抗体过剩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小分子形成小分子ICIC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大分子形成大分子ICIC 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抗原决定簇有剩余)形成中等分子形成中等分子ICIC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活化补体活化补体产生产生 C3a C3a 、C5aC5a募集中性粒细胞募集中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释放血管活性胺释放蛋白酶类释放蛋白酶类组织损伤组织损伤形成微血栓形成微血栓活
15、化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缺血坏死缺血坏死充血水肿充血水肿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1.补体的作用补体的作用 C3aC3a、C5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C3a、C5aC5a受体结合受体结合 炎性介质释放炎性介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 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释放溶酶体酶( (包括蛋白水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
16、维酶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3.3.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激活血小板 局部缺血、坏死局部缺血、坏死释放血管活性胺释放血管活性胺 水肿水肿组织损伤特点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二、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 (一一)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1.Arthus反应反应 马血清马血清 家兔家兔
17、2.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1)胰岛素)胰岛素 糖尿病人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局部出现红肿。 (2 2)过敏性肺炎)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血及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1.血清病血清病 2.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3.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4.4.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Serum sicknes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体内
18、变性IgG刺激刺激 机体产生抗体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称为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 IgM类类),形成,形成IC,沉,沉 积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处,引起 小关节红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去运动功能。第四节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由致敏T 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特特 点点反应发生迟缓(48-72小时达高峰)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一
19、、一、IV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1 .抗原抗原 -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重金属重金属 、 常春藤毒素、三硝基苯酚、化妆品常春藤毒素、三硝基苯酚、化妆品 、染发剂、染发剂化学物质化学物质 2.2.效应细胞效应细胞 - CD4+T- CD4+T细胞细胞、 CD8+T细胞细胞和单核巨噬和单核巨噬细胞细胞 3.T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二、IV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二)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三)移植排斥反应(三)移植排斥反应 (四)(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结结 核核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结膜皮肤炎接触性结膜皮肤炎小小 结结 类型类型AbIgEIgG, IgMIgG, IgM补体补体+细胞细胞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M NK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血小板Th1 CTL M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