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ppt课件.ppt
《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是发生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 逐年降低,病情也趋于轻度。 因我国冬季较长,日照短,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来源有三个途径。 1母体胎儿的转运 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 可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 2食物中的维生素D 是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的外源性来源。 天然食物中,包括母乳,维生素D含量较少,谷物、蔬菜、水果几乎不含
2、维生素D。肉和鱼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 随强化食物的普及,婴幼儿可从这些食物中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 3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严重 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使婴儿的体内贮存不足。 2日照不足 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婴幼儿被长期过多的留在室内活动,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大城市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线。 气候的影响,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亦可影响部分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3,生长速度快 如早产及双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多,且体
3、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易发生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 因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即使纯母乳喂养婴儿若户外活动少亦易患佝偻病。 5,疾病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2D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3月以下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的婴儿佝偻病出现较早。 儿童期发生佝偻病的较少。 1初期(早期) 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
4、3个月以内小婴儿。 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枕秃等。 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仅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活动期(激期) 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典型骨骼改变。 6个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较软,颅骨薄,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 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消失。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从上向下看),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
5、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 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廓畸形,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 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症状。 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50ug 100ug(2000IU4000IU),或1,25(OH)2D3
6、 05ug20ug,一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 伊可新:一天一次,一次一粒。(小于一岁,大于一岁) 1,围生期 孕母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它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IU日)有益于胎儿贮存充足维生素D,以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生长发育的需要。 2,婴幼儿期 预防的关键在日光浴与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 生后23周后即可让婴儿坚持户外活动,冬季也要注意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有研究显示,每周让母乳喂养的婴JL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可维持婴儿血25(OH) D3浓度在正常范围。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3个月后改预防
7、量。 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至2岁。 夏季户外活动多,可暂停服用或减量。 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 三种类型: 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 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 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1摄人不足 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奶粉配制过稀; 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 长期以淀粉类食品(粥、米粉、奶糕)喂养等。 较大小儿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续,或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
8、挑食、吃零食过多、不吃早餐等引起。 2消化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障碍,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加 急、慢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相对缺乏; 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产、双胎因追赶生长而需要量增加可引起营养不良。 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 随营养失调日久加重,体重逐渐下降,患儿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皮肤逐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肌张力逐渐降低、肌肉松弛、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时、四肢可有挛缩。 营养不良初期,身高并无影响,但随着病情
9、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亦低于正常。 轻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但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 合并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时,可有凹陷性浮肿、皮肤发亮, 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营养性贫血, 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 约有34的病儿伴有锌缺乏,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种感染 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患儿的消化道因长期摄人过少,已适应低营养的摄人,过快增加摄食量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故饮食调整的量和内容应根据实际的消化能力和病情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婴幼儿 常见 营养 性疾病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