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pdf





《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页1第2019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 为学之方 , 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 “建国君民 , 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 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 :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 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 教堂
2、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 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 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 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这就是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 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 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 这都是围绕着
3、为人之道展开的, 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 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首先 , 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 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 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 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做人之道是根本, 只有抓住“本” , “末”才能产生 , 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
4、统末”, “举本”才能“统末”。其次 , 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即“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 ,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 都是“有教无类”; 另一方面 , 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再次 , 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然后才有“引而不发, 跃如也”。因此, 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 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 , 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
5、的学生, 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 主动性 , 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此外 , 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 相互切磋 , 教学相长 , 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 注重学术研究 , 深化学理探讨。最后 , 书院还有一个传统, 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 师生如父子 , 书院如家庭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 , 父母官、子民 , 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 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 ,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 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 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 , 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
6、家国同构, 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 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 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 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 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 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 , 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 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B.
7、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 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 - - - - - - - - - 页2第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 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 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 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B.
8、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 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 , 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 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 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 才能自由讲学 , 避免灌输。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
9、的问题, 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1.D。解析: 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 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 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 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B项错在以偏概全, “朱熹的六条读书”仅仅是为学之方, 而不是为人之道,而书院的根本精神包涵两者。C项错在说法绝对, “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2.C。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3.B。“保证得到施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0、,完成46 题。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
11、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
12、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 “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1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页3第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
14、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 “你的,良民大大的! ”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
15、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4 期,有改动)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
16、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6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4(分) B(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5(分)()医术高明。他的正
17、骨膏有神奇功效,使百姓受益、救活了颜老爷的花树。()医德高尚。面对残暴的日本人,柳先生本着“治病救人”精神施以救助。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页4第()智慧勇敢。面对日本兵的枪口,柳先生“好像没看见”,足见勇敢;找到合适的时机报仇,足见其智慧。()有爱国情怀。治好了日本军官后,杀死了他,替中国人报仇,体现了柳先生的爱国心;救助象征烈士的花树。()忍辱负重。全镇人对柳先生救治日本军官的行为不理解,他不解释,
18、找准时机再动手。(一点 2 分,答对 3 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可以酌情给分,统一标准即可。)6()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推动情节发展: 柳先生救活花树, 颜老爷折断花树, 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 前后呼应。() 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每点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 题。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
19、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
20、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
21、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公奏之达 / 上以为知兵命 / 大臣督军至 / 且诏事与陈某议之/ 公迎说形势事理/ 无不究 / 又筹粮馈入险岨/ 皆给。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 - - - - - - - - - 页5第B.公奏之达 / 上以为知兵 / 命大臣督军至 / 且诏事与陈
22、某议之/ 公迎说形势 /事理无不究 / 又筹粮馈 / 入险岨皆给。C.公奏之达上 /以为知兵命 / 大臣督军至 / 且诏事与陈某议之/ 公迎说形势 /事理无不究 / 又筹粮馈入险岨/ 皆给。D.公奏之达上 /以为知兵 / 命大臣督军至 / 且诏事与陈某议之/ 公迎说形势事理/ 无不究 / 又筹粮馈 / 入险岨皆给。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B.庶吉士,亦称庶常。明、清翰林院短期职位。在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
23、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9.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
24、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5 分)(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5 分)7. B (句中上“知兵”是“懂得用兵”的意思,不要断开;“馈”是“给养”的意思,名词,作“筹”的宾语,后面断开。)8. C (题中 C项,
25、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 - - - - - - - - - 页6第9. A (题中 A项,“不善经营”于文无据。其中“至公考为文学”中的“公考”,意为“陈公的父亲”;“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为文学”,是“致力于文学”的意思。)10.(1)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 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推荐文档 2022 年高 语文 模拟 考试题 答案 推荐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