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pdf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1 届高一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纲要必 修 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概念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级别 :总星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河外星系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3、知道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主要类型 :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
2、磁暴, 极光对地球大气状况(天气和气候 )的影响黑子和降水的相关性4、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普通性: 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特殊性 (存在生命 ):(1)外部因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2)内部因素 : 日地距离适中,能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呼吸的大气层;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得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周期适度。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运动公转自转绕转
3、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恒星年( 365 天 6 时 9分 10 秒)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角速度平均 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 30 千米/小时从 赤 道 向 两 极 递 减 , 赤 道小时 ,两极为 0.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6 页 - - - - - - - - - 2、理解昼夜更替和
4、地方时、 区时产生的原因, 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1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地方时换算:经度没差1 度,地方时相差4 分钟换算原则:东加西减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 度范围作为1 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 个时区区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由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180 度线由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北京时间 =东 8 区时 =东经 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3、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偏转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使地表水平
5、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赤道 : 不偏转偏转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19P2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
6、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5、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21 P22)( 1)四季更替的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2)空间分布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3)气候四季:3, 4, 5 月春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46 页 - - - - - - - - -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7、第一节地球圈层结构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2P33)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莫霍界面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外核,内核)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地壳分层: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2)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组成物质:岩石)( 3)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 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 千米(大陆地壳中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 6 千米,整个
8、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 的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 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由上而下铁、镁逐渐减少。地核 中的外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 固体 物质 ,传播速度较慢; 纵波能在 固体、 液体和气体 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与纵波共同点: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9、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3)(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岩岩浆重熔再生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知道内、外力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7)( 1)内力作用 能量 来自地球内部热能,表现形式 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
10、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 能量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表现形式 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3、知道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8)(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冷凝凝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沉积岩岩浆岩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46 页 - - - - - - - - -
11、 (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水平岩层受到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修隧道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 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 泰山,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4、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注意分析地貌图及其对应的作用)流水作用: 流水 侵蚀 地貌( V 型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12、的地表)、堆积 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沟谷、戈壁)、风积地貌(沙丘、沙垄);冰川作用: 冰川 侵蚀 地貌(U型谷,刃脊、冰斗、角峰)。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第三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1)低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氮 - 生物体基本成分氧 - 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 - 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 千米
13、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 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 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 17-18 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 气 现 象 复 杂 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3)各层的特点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其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大气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高层大气密度很小,有若干电离层。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
14、短波) 、大气削弱、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长波) 、大气增温、 大气辐射 (长波)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如下图,其过程包括: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46 页 - - - - - -
15、 - - - 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
16、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选择性散射 )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无选择性散射)D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3、理解热力环
17、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山谷风。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46 页 - - - - - - - - - 4、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1)风形成的 直接原因
18、: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教材 P39 图 2-2-8 ,2-2-9 ,2-2-10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5、结合示意图,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移动规律。( 1)无自转,地表均匀- 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 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0-300低纬环流; 300-600中纬环流; 600-900高纬
19、环流 (课本 P40图 2-2-11 )A、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B、中纬度环流: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
20、雨带。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C、高纬环流: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地表形成7 压( 3 低 4 高) 6 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
21、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 60 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 , 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 南移,位置偏南。(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 月(夏季):亚欧大陆 -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海洋上高压北半球 1 月(冬季):亚欧大陆 - 亚洲高压(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上低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
22、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7 月1 月大陆上海洋上大陆上海洋上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46 页 - - - - - - - - - (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夏季向 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 南移,位置偏南。6、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概念理解:季风 是指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东亚
23、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 夏季风的成因 - 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
24、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比较:(教材 P43图 2-2-15 )地区东亚南亚 , 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与特点: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温暖湿润;夏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
25、20 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 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和湿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 (见以上分析)7、运用示意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教材 P44 图 2-2-17 ,2-2-18 )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2022 年高 地理 学业 水平 考试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