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知识).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一、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及英国社会学 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先后问世。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的范围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2、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3、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
2、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1936)公式:B = f ( P , E ) 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主
3、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代表人物)一、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的三阶段:据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 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二、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人性善派: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2、人性恶派: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马基雅
4、维里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和邪恶的,因此须受法律的强制.三、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1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四、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的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力特和德国学者莫德。20世纪3、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该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著名学者:瑟斯顿&李科特(在态度测量的
5、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研究)、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社会测量学、勒温(群体动力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 价值中立原则2、 系统性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3、 伦理原则二、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分:自燃观察和参与观察2、调查法:也称询问法、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
6、的方法。、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A、 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B、 问卷的构成部分: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 ;计算机编码C、 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4、 档案法:是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和现在),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心理干扰小;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生活行为的形成和变化.1、 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早期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
7、的华生。2、 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3、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二、社会交换论1、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代表人物:布劳、爱莫森、蒂博特等2、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1、起源: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为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3、主要观点:P116四、精
8、神分析论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3、新精神分析、霍妮的文化因素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 概述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燃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
9、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2、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二、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三、 重要的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 性(生物学概念)2、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心理学概念) 性别角色(社会学概念)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3、 道德社会化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国家形象阶段4、 政治社会化 抽象国家概念阶段 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一、 什么是社会角色?1、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2、 社会角色的作用:人们在社会互动
10、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形象,达到一定的目的。二、社会角色的分类: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按角色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期待三、角色扮演: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四、角色失调: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 自我1、 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3、 自我概念的功能:
1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4、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二、身份1、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2、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三、自尊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影响自尊的因素: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3、詹姆斯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 / 抱负3、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编制的自尊量表.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1、 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2、 内容: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
12、及对自己的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图式的作用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 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影响管理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
13、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3、刻板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四、印象管理1、定义: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3、常用印象管理的策略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第三单元 归因一、 定义: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
14、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控制点理论四、归因的原则1、不变性原则2、折扣原则3、协变原则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交往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 社会动机的定义: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二、社会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与调节功能三、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形曲线)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
15、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 亲和动机1、 亲和起源于依恋2、 亲和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3、 影响亲和的因素: 情景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此外,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对社会隔离(剥夺)者,缺乏亲和。 情绪因素:高恐惧者亲和倾向越高,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越低.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二、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麦克利兰)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全体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
16、非常关键的。2、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些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和毫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教养方法: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过度的管束和限制则会使儿童的独立性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1、定义: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
17、的心理倾向.2、温特认为有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3、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一是社会控制的需求。二是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动机1、定义: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2、侵犯行为构成的因素: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3、侵犯行为的原因:、本能论的解释:a、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法,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 b、洛伦兹认为,侵犯是
18、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可能会增大战争爆发的危险性。、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时习得的。4、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与群体 大众传媒的影响五、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1、利他行为的性质:、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一种
19、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2、利他行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社会规范论观点:人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a、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责任分担理论) b、情境的社会性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20、都和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定义: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二、几种社交情绪(指针对负面情绪)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联想过度),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乏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对己)、愤怒(对他)、怨恨(对己+对他)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有几个特点:针对性、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心理咨询 复习资料 整理 社会心理学 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