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斌良边塞诗透视清中叶西部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斌良边塞诗透视清中叶西部历史.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斌良边塞诗透视清中叶西部历史从斌良边塞诗透视清中叶西部历史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斌良一生为官情况复杂,辗转于各地,这使他有机会领略各地奇异罕见的风光,了解各地不同的风情,因而也撰写了数量众多的边塞诗。这些诗歌对研究清中叶西部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斌良 边塞诗 历史 风土人情 民族 斌良(1784-1847),字吉甫,又字笠耕、备卿,号梅舫、雪渔,晚号随葊,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闽浙总督玉德子,官至刑部侍郎、驻藏大臣等职。据清史稿记载,斌良善为诗,以一官为一集,得八千首,其弟法良删存后汇编为抱冲斋诗集,1共36卷,收诗5591首。该集为编年体,起18岁,终64岁,为诗人生平所
2、著诗词之总集,于满族活动多有反映,有道光年间刻本。 斌良一生为官情况较复杂,为简单明了地了解其仕途情况,故根据法良著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徐连达著中国历代官制词典2、赵德义著中国历代官称辞典3,谭其骧著中国历史地图集4制订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斌良由于职务调动及奉旨办案之因,几乎走遍了大半国土,主要在今天的吉林、沈阳、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甘肃、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而在赴职的过程中,由于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船只,沿途经过许多地方,走走停停,这使得诗人有机会看到各地的奇异风景、更多的风土人情。异样的风光极大地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在旅途中,他随手写了众多诗歌,其中有许多边塞诗
3、,略举几首如下: 秋寒荒、秋风凉。 雪积众峰白,鞭挥我马黄。 陇西健儿好身手,自挽雕弧射白狼。 湟中吟 不道平戎驿,风光隽可人。 绿杨临水润,黄叶染霜匀。 俗俭民衣褐,天寒屋积薪。 晴川鸭头碧,随处涴征轮。 平戎驿 老鹘苍头耀锦头,征车曲绕水西东。 眼明群玉峰千笏,知是晴云是雪峰? 镇海堡 黄茅山驿喜逢秋,暖脱蒙茸紫绮裘。 饭细鱼香风味美,枫丹柳碧石塘幽。 槎浮雪鹭随波远,牛载寒鸦入坞游。 记得菊黄萧寺里,寻花瘦马晚钟留。 老鸦堡 这些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壮丽山川、旖旎风光的赞美。斌良的边塞诗中,还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一、各地战乱。 嘉庆十八年九月,斌良曾奉旨赴河南平滑县平定教匪李
4、文成之乱。李文成,河南滑县东北五里谢家庄人,天理教领袖之一,约生于乾隆中期。他生活的时代,“康乾盛世”已接近尾声,川、陕、楚白莲教大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未得到任何缓和。嘉庆时期,直、鲁、豫三省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无吏不暴,占有数百、上千、成万亩土地的地主到处皆有。这些地主利用种种特权,拖欠钱粮,地方官吏伺机将亏空加在农民头上,敲诈勒索,中饱私囊。所以天理教发展教民时,所言皆系地方文武贪酷不仁等弊端。关于这次叛乱,斌良在过南乐县、夜宿开州军营和钱质夫农部、由开州前赴滑城路出潘漳四间房桃园各村皆被贼蹂躏不堪寓目感成此什、由滑县振旅还京路经浚县感赋、十二曰六日泥沟驿凯旋喜成等诗中反映
5、了这次战乱的经过。如过南乐县一诗: 满地兵戈沸,严城早闭门。 黍禾垂断陇,烟火绝孤村。 白骨沉沙冷,青磷入夜昏。 凭谁托生计,牢落问乾坤。 当时战火不断、满地兵戈,民不聊生。庄稼都被弄断了,百姓吃不上饭,四处逃亡,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成了战乱的牺牲品,白骨沉沙冷,青磷入夜昏,一副阴森颓败的景象。诗人对百姓的苦难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斌良是以平定叛乱的官员身份出使平滑县的,这使得他的诗歌中有着浓厚的阶级色彩。比如他在由开州前赴滑城路出潘漳四间房桃园各村皆被贼蹂躏不堪寓目感成此什中写道: 惊沙秃树黯孤村,风物荒凉怆客魂。 比屋焚余垣壁赭,积骸消尽骷髅存。 更无野老吞声哭,剩有阴磷入夜昏。 好奠苍生
6、登衽席,早纾宵盰达天阍。 在诗中,诗人称天理教人为“贼”,他认为百姓的灾难都是由这些“贼”所带来的,对这些教徒深恶痛绝。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岁,正当而立之年,血气方刚,一心建功立业。他不能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想这次战乱,也不会想这次战乱的深层原因,只想着如何尽快平定战乱,如何报效朝廷。 平定战乱之后,他非常高兴,写了十二月十六日泥沟驿凯旋喜成一诗:“马逐风尘露布传,凯旋高唱整归鞭。犹惊羽檄催戎幕,应喜貔貅靖燧烟。京国音书迟一月,异乡景物逼残年。遥知此夕高堂话,早计同开荐腊筵。”昔日的烽火惊魂未定,一纸捷报令诗人欣喜非常,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喝庆功酒了。这是诗人仕途之路上的一件大事,嘉庆皇帝对他
7、的表现非常满意,特赏他一顶花翎,这使诗人更加振奋,他立即写了军营凯旋蒙恩赏戴花翎恭纪一诗: 幕府才惭借箸难,天威震慑翦凶残。 愧无功业图麟阁,特拜恩纶戴鹖冠。 三世弓裘难负荷,一家灯火话团乐。 思量归去差堪慰,博得萱堂色笑欢。 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六十三岁的斌良又被授予驻藏大臣一职。他于道光二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出发,是年七月十六日抵藏,辗转五个多月之久。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记载道:“陛辞上谕以修好达赖喇嘛,循俗藉抚番众,并随时训练兵丁,慎重边防各事宜。二十八日出京,次子庆福随行,三月六日登华有诗,四月十五日到成都,五月初一到泸定桥,六月到乍丫奉旨审乍丫二喇嘛互争一案,七月十六日抵前藏编藏卫奉使集
8、五卷,有公然一万三千里默佑平安佛力宏之句。是时,公甫抵藏已不服水土,得疾,故废吟咏,盖绝笔于是矣。先是额鲁特弁兵不法,屡侵占唐古特民人,复抗调不赴沃,欲营盘操演经,掌办商上事物。阿齐图诺们罕率同僧俗禀请攻剿,公抵藏,奏言不法者无多,无出巢焚虏,重情未便,良莠不分。遽加攻剿,当即出示晓谕,咸知悔罪,遵令惟诛。其尤犯法者降巴等六人交噶布伦投诸远荒,以绝煽惑邪说之根株。而圉已靖又唐古特西界推噶尔本营官禀报有披楞所属库鲁部落遣人投递。披楞兵目萨海夷禀一件暎夷欲向西藏请定界址通商。经前任驻藏大臣代营官致书覆去,尚无回音。九月,廷寄至示广督所奏夷酋情形。公奏言披楞边界距后藏四十九站,八月雪即封山,度该夷今
9、年不能即至,此时安谧如常。如夷信覆到,固不敢孟浪从事,致启衅端,亦不敢轻为然诺,转滋贪念。惟有密加侦探,相机筹办,以副绥靖边陲之意。”通过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西藏很不平静,纷争不断。诗人到西藏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多事,可惜,由于诗人已年过花甲,加之水土不服,骤然离世。关于这段纷争,由于诗人身体不适,没来得及过多记载,只在昨抵乍丫感怀一诗中有所体现: 可能剺面尽心倾,欲判夷情似水平。 不用熊罴张挞伐,欲欣蛮处息纷争。 忍将峻法绳荒服,专务怀柔仰圣明。 深算老谋期共济,早修书札报戎城。 诗人对待西藏内乱问题和平定天理教叛乱的方式有所不同,也反映出了朝廷对二者的态度。对待“教匪”叛乱,采
10、取强硬的态度,兵戈相见;而对待西藏问题,则采取怀柔政策。这说明朝廷把教匪叛乱看成了威胁到自己统治的敌我矛盾,必须置之于死地。而对于西藏的纷争,则属于内部矛盾,朝廷派去的官员起到在中间调节的作用,尽量做到公正公平。驻藏大臣的另一个任务是训练兵丁,有维护西藏地区和平、安抚民众之意,也不乏防止西藏不法之徒造反之意。 二、风土人情 斌良到过的地方很多,他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颇感兴趣,有一些诗歌记录了当地的情况。如平定州土俗偶记一诗: 白土轻陶器,乌银贱鬻缗。 红烧棒椎火,良夜照征人。 平定州北白土可烧为沙器。平潭驿站产煤,每二百里觔卖大钱五十文。人家门前用土垒成形如木棒,中空,四围留眼百数炙石炭于中,其火
11、光由孔突出,明如白昼,照耀旅客。类似的诗还有星星滩:“篮舆争共舁,诚朴喜村民。古柳身多癯,寒崖溜挂绅。陶人抟白土,煤户劚乌银。瘠土腴田少,谋生货殖均。”平定州山多田少,居民业陶挖煤为生计。 又如将抵徐沟县晚雨一诗:“沃土民殷富,仓箱比户盈。表贞节森绰楔,卫室筑坚城。绕舍多栽枣,沿塍半植柽。东风将雨到,好句又催成。”这里土地肥沃,人们生活比较富足。人家多种枣树和柽树,由于生活富裕,家家都注重防盗措施。沿途贞节牌坊甚多,这也可以说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了。这无疑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诗人在这里也感到身心愉快,不免又诗兴大发,好句催成。 又如抵平遥县一诗:“长虹千尺跨通津,烟井平铺万瓦匀。百里晴峰青绕郭,一
12、溪腻涨碧皴鳞。犁耕繍陌分新陇,毂击芳街起暗尘。藏富闾阎公可济,输将端亦赖斯民。”这首诗反映了当地农民的农耕情况,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尊重。晚抵普拉一诗:“路出西崦口,青畴四望盈。犁牛缘野牧,蛮舍与云平。卖秀畦塍润,风来饼饵清。中华好风景,相对若为情。”诗中描写了当地房屋的样子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使诗人不得不赞叹。 又如昂地即目一诗:“町畦界画衲衣匀,秔陇香风绕四邻。遍岭乌银谁解劚,马通翻拾代蒸薪。”昂地山中产煤,当地人不知劚煤用,皆以牛马粪烧火煮食。 又如硕板多道中庖人醋已用竭无处可觅感题一绝一诗:“羶根日食饭艰加,麰麦牛酥共煮茶。纵使微生应束手,乞酼何处觅邻家。”糍粑以炒麫和牛酥入茶同煎,当
13、地人以此为饮食。这首诗反映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 类似的诗歌在斌良诗集中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对少数民族的看法 清朝人大多以自己的血统是满族为荣,尤其是官员,斌良在其边塞诗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如他的麻葢中旅舍夜闻犬吠声偶题一诗: 杉屋支撑傍麓营,松涛撼梦夜灯清。 雍熙景象蛮陬见,比户欣闻犬吠声。 又如晚抵西俄洛一诗: 路出翦湾口,辽边入大荒。 高原下鹰隼,风草健牛羊。 叠浪群峰拥,层云擘絮飏。 割羶支毳幕,风俗近蛮乡。 又如莽里岭古松盘曲颇有画意蛮人不知珍爱半作樵薪赋此惜之一诗: 三成五粒格尤殊,韦毕良工未易摹。 蟠曲虯柯幽壑底,珍材谁惜半樵苏。 在斌良的边塞诗中,“蛮荒”、“蛮乡”、“蛮夷”、“蛮人”之词比比皆是。“蛮”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蛮,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后来指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主要指少数民族。”从诗歌的内容上看,斌良对当地的风光是赞美的,对当地的人民也比较友善。但是仔细品味,他的字里行间中,还是有一丝居高临下的感觉。他认为少数民族的人远离文化中心,思想比较愚钝落后。但是他们作为大清朝的一部分,这种落后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反映出了诗人的历史局限性,对异族了解不够深入。 斌良的边塞诗数量众多,还有许多诗歌尚待挖掘。这些诗歌对研究清朝边塞历史地理、社会风情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