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锦集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锦集七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锦集七篇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篇1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
2、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
3、性的利用. 1课时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
4、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
5、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
6、、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
7、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
8、、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
9、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
10、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
11、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
12、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13、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
14、。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篇3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
15、亚洲的位置特征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亚、欧两洲的地形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
16、的位置 B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
17、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
18、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
19、?(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
20、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引导学生读图1-10,比
21、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22、篇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
23、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
24、)。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
25、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
26、、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多媒体课件 本节教学1课时。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
27、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南北气温
28、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漠河的7月平
29、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为
30、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三、温度
31、带的划分与分布 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
32、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天圆地方 2.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5.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
33、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篇7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
34、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
35、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36、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
37、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38、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
39、: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