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生同性倾向的关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女生同性倾向的关注.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女生同性倾向的关注对女生同性倾向的关注 摘要:目前学校里流行中性风格,不少女生打扮得越来越像男生,女生间交往也出现一些同性亲密的现象,这些是否就是同学间说的“同性恋”?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学校和家庭要怎样看待?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女生;同性恋;界定;同性倾向;关注 新学期开学,我们班转来了一个新生,乍一看就是一个“酷小子”:不对称式的短发,Hip-hop式的T恤和牛仔裤,举手投足都像一个男生。不久,我发现她不仅打扮成男孩,而且还像男生那样抽烟喝啤酒,甚至与一个女生交往密切,出现搂抱动作。本校女生占全校人数的80%,像这样的“假小子”还真有一些,他们并不和男
2、生扎堆,而是喜欢和女生交朋友,在女生中就像是保护者,老师们时常听同学们议论某某某和某某某是“同性恋”,她们真是“同性恋”吗? 一、对“同性恋”的界定 “同性恋”一词最早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提出的。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定义为: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它的界定是“终身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同性别的人建立着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性爱关系”。这种行为是长期的、并有性冲动和性的行为,但不一定具有外显性,我们在外表上是无法推断的,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同性恋男子或女子会分别表现为女性化或男性化,所以女生仅
3、仅穿着打扮、举手投足表现为男性化,并不能就此界定她们为同性恋。 某些特定的环境能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出现。例如战争和监狱服刑,这种压抑的封闭环境有可能出现同性恋行为。这种行为有可能仅仅是环境所致,是在特殊环境因素下表达性和情感的唯一方法。但是一旦环境改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仍是异性恋者。因此特殊环境下人的压力和情感无法释放时表现出的同性恋行为也不能界定为同性恋。 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研究指出,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的,很多人对两性都会有好感。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出生时性取向是双性的,经过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性分化。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性取向还处于迷茫阶段,很多孩子只是出于好奇与同性有接吻等行为,一
4、旦他们成长接触到异性,性取向出现分化,还是完全有可能表现为异性恋。 世界卫生组织和精神病学会已不再把同性恋看作精神障碍。20XX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不定义为心理异常,也就是说同性恋不是病态心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以上观点,即把同性恋者看作“性爱好”或“性取向”不同的人,所以即使是真正的同性恋者,也不能认定他们就是心理变态。 由此看来,对于同性恋的界定是严格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打扮成男生的女生”就认定为同性恋;在环境、压力下有同性恋举止、倾向的学生,也不能就此认定这类人为真正的同性恋者;即使有同性恋行为也不能认定为心理疾病。 二、造成女生同性倾向的
5、原因 1.“中性”时尚风的影响 近几年的娱乐传媒、网络文化出现了“中性”潮流,各种选秀节目里,女孩推崇有型有款的所谓“中性”造型,男孩流行“美男”打扮。潮流和时尚正是花样年华的少年们热衷的,舆论的影响导致了青少年追星模仿。我们看到学校穿裙子的女生少了,多了又酷又帅的“假小子”,而男生们则喜欢戴一些小首饰,穿花衬衫。在学生们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大人们惊奇的目光真是OUT了。” 2.教育环境的影响 有些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但是父母要求严格,1518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想脱离父母师长的约束,肯定自己的成长,为了吸引关注的目光,得到别人的肯定,于是他们“标新立异”,以自己的方式来设计与众不同的
6、自我形象,指导自己的行为,出现了“假小子”“酷仔”一类的女孩子;有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父爱或母爱缺失,生活中缺少安全感,会刻意排斥一种性别角色;还有些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决、独立、坚强,又具备女性的体贴、温柔、细腻,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虽然现在社会开放,一直在强调性知识的教育,但是就目前来看,性知识方面的教育仍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老师、学校和家长重视抓异性间的“早恋”,而对于同性恋则避而不谈。 3.寻找友谊或对爱情好奇的一种表现 现代青少年发育早,而性心理并未成熟,性教育、性知识相对缺乏,导致对性的好奇,对同性和异性出现幻想,对爱情渴
7、望又畏惧,当找不到适当的对象,在性取向模糊的状态下转向同性。女生的心理比男生更敏感和脆弱,情感更丰富,女生和女生间更易产生共鸣,在这种同性亲密关系中能得到信任、依赖、保护和欣赏,很多女生间的交往都只是寻求更安全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心理依赖,是青春期造成的迷误。 三、关注女生同性倾向的心理教育 1.关注同性倾向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加强性别教育 很多青少年的同性倾向或同性亲密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生长发育期萌生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相释放,他们对性是一知半解的,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好奇无法得到满足,就容易寻找同性来宣泄。还有一些青少年挣扎在性倾向的模糊状态中,他
8、们害怕向父母或同辈人公开自己的感受,恐惧迷茫,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学业和前途。他们迫切需要关爱理解,需要家长和学校用科学开明的态度谈论同性恋问题。家长和老师避而不谈的态度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应该给他们一个可以和长辈谈论这一话题的安全环境,为他们解疑答惑,调整心态。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心理疏导是有效途径,加强这一倾向的学生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自我的认同,正确认识男性、女性的性别差异,正确理解同性恋和异性恋。 2.关注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性别榜样,美化教育环境 健康的性教育应始于幼儿期,孩子从出生时就受父母的性别影响,对那些单亲家庭、父母分居、留守儿童或者是相对某一性别成员太多的家庭
9、,对孩子的性心理教育要及时做出调整,呼吁每个家庭对孩子早期的性心理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教育要关注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任性这类孩子的心理教育,锻炼和培育孩子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学校和家庭都要树立角色榜样,明确男女性别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榜样效应。要加强学生对于性知识的认知,关注性心理健康,学习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健康度过青春期。我们呼吁社会舆论要发挥一定作用,要有公共道德意识,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美化性教育的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度过每一个人生阶段。 3.开展审美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教育 在各科教育中贯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树立人生理想,提高生活品位,端正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正确调节人的行为,使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开展爱情观教育,以利于学生将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品味幸福生活。 性心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视学生性心理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性道德观,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幼儿师范学校)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