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之文与主体形塑.docx
《学者之文与主体形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者之文与主体形塑.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者之文与主体形塑学者之文与主体形塑 我最初知道杨波写散文,是通过他“如是而已”的微信公众号,在工作闲暇之余,背靠床头,偶尔打开,在灯下细细品读,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很有味道。有次开会聚在一起,我与杨波交流阅读感受,大意说他的散文写得不温不火,典雅有致,大有汪曾祺遗风。我这一说,竟让他有些手足无措,拘束得红了脸,或许,我的阅读也多少感受到了他散文的一些精妙之处吧。他说一部散文集已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以后一定会送上一本。 我之前知道儒雅内秀的杨波写一手笔画刚健、字体洒脱的毛笔字,让我想不到的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以及紧张的学术研究之外,竟能写出一部众体兼备、独具特色的散文随笔集,这令我对他越加刮目相看、
2、心生敬佩之意了。 杨波的硕士与博士都是研究近代文学方向,博士论文研究近代以来的域外游记,由于长期耕耘在中国文学大变革与大转型的近代文学领域,他获得了较为广博的学术视野,再加上近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天然联系,他的古典文学素养也日益丰厚。这些个人修养,在雪满山中很自然地呈现出来。 我强调杨波的“学者之文”,意在说明作为一个学人,知识累积、文化素养、学者品格对于他散文的影响这不但表现在取材与题材领域,也表现在文体及语言乃至情感的营造与表达。我强调学者之文,也并非忽略杨波散文作为“文人之文”的真性情与放达的一面。 “雪”“冬”意象:孤独与温馨 通读杨波的散文,“雪”的意象不时在文本间闪现。雪满山一书的题
3、目,源于集子中的一篇同题散文,也是化用了王维“开门雪满山”的诗学意象,从题目命名就已经显示出杨波对雪的钟爱。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文人雅士,不喜欢雨的似乎大有人在如周作人就以“苦雨翁”“苦雨斋”自居,但讨厌雪的似乎并不多见。大家不要忘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是发生在“雪夜”,而不是“雨夜”,我想,倘若王子猷是“雨夜访戴”,那会更能显示他的潇洒自适与性情豪放吧,也許王子猷访戴是假,他的真实目的或许只是享受一个人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尽情畅游而已。是的,雪的确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抚慰,官场失意的柳宗元在“雪”中“独钓”时才能排遣他身心的疲惫与孤独,那些宦游的士子在柴门犬吠声中,才能真切感受到风雪夜归的温
4、馨。人们有时想喝上一杯酒,也希望营造一个“晚来天欲雪”的氛围,欣赏梅花,也希望有雪陪伴“有梅无雪不精神”。 可见,在中国的诗学与文化原型中,“雪”是一个备受文人喜爱的主导性意象。由于长期浸淫于中国古典诗歌,加之个人对于家乡下雪的童年记忆和生活体验,杨波散文对“雪”意象喜爱有加。杨波在雪满山一文的叙述中,雪与童年的快乐和自由极为接近,雪与过年的喜气和轻松融汇在一起。冬夜,尤其是雪夜,是呈现温馨与诗意的最好空间,因为积雪盈尺、寒气逼人的室外愈加烘托室内的温暖与诗意。忆雪也是思人,散文集回忆起奶奶活着时在旧宅院里近乎神圣的扫雪仪式,奶奶走了,也带走了老院子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无尽的秘密,散文在略带感伤与
5、悲悼的情调中悠悠地叙述着失去的往昔。喜欢雪,杨波在散文中自然就有“怀念冬天”的书写。他讨厌当下“一冬无雪”的暖冬,怀恋儿时风利似剪的寒冬,因为一到寒风刺骨的冬季,家乡的东湖就开始抽水挖藕,劳作与收获的喜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大雪没膝的道路上,孩子与父母一起艰难地前行,即使冻得瑟瑟发抖、战战兢兢,也感受着雪的快乐与爱的温馨。 语言操控:古雅与节制 作为灵活自由的文类,散文似乎最容易写,题材广泛,体式不一,无论是叙事怀人,感兴抒情,还是模物状景,读书随感,仿佛谁都可以摇笔即来,毋须经营。人们有时会对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产生怀疑与诘问:“这是小说吗?”“这是诗歌吗?”但,很少有人对一篇散文发出这样的诘
6、难。正因为散文文体自由包容,边界模糊,以致让许多人产生散文容易写作的幻象。但是,在我看来,散文看起来容易,其实是很难经营的写作文体。 散文写作之难,首先难在语言。其题材博大,写作灵活,宇宙之大,苍蝇之微,花鸟草虫,人情物理,均可入文。由此,散文写作虽然让写作者更为随性,但也可能会失却散文写作的节制之美,语言上很容易导致表达的随意之病与结构的散漫之弊。而杨波的散文,却避免了这些流弊,语言上呈现出独到的古雅之美,在节制的叙述中充溢着温情的气息。 杨波散文语言的典雅节制之美来源于其扎实的古典文学素养,我尤喜欢集子中“四时感兴”的一些篇目不觉初秋夜渐长雪满山留得枯荷听雨声机关用尽不如君,这些篇目都是以
7、诗人孟浩然、王维、李商隐、黄庭坚等的诗歌开始,杨波仿佛是以古人为友,与古人对话。我不知道,是古人的诗情点燃了杨波的诗心,还是杨波的生命体验瞬间接通了古人的慧心。但,可以肯定的是,杨波以诗人的诗歌作为散文的开端,无疑就为散文的写作定下了艺术表达的基调,好像是奏响了乐曲过门,为整部曲子定下一个情感的调子。既然是用古诗开篇,散文的语言也必然追求与之相合的古雅的格调。作者阅读孟浩然的初秋,散文有这样的叙述:“恰逢立秋,秋夜凉风,屋舍寂寥,山静水清。”四字句式的文言表达,语言上以少胜多,简练峭拔。杨波散文中这样的句式,随处可见,成为其鲜明的语言特色,还有对昙花的描述:“叶状侧扁,长可盈尺,旁逸斜出,貌不
8、惊人。”杨波有时在散文叙述中直接袭用古人诗句,使其自然缝合连缀于字里行间,获得一种清隽雅洁之美。如下扬州中有这样的句式:“早起赶车,于一路烟雨中,匆匆作别南京。”“骤雨初歇的扬州城,空气凛冽,满目青绿。”“扬州是一座如诗的城市,只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便胜过人间无数。”“扬州城的那些烟波画舫、冷月波光,还有玉树琼花、亭桥烟渚,还是随他去吧,且在梦中寻觅。”熟读古典诗文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些词句的渊源所在。 再比如对老家沁阳东湖的描写: 老家的东湖,这时候一定是满池的涟漪,枯荷残梗,静默无语,雨打湖面,簌簌有声。高中时的寒假,天寒地冻,冷雨涔涔,我在湖边闲走,看一群麻雀在枯枝败叶中觅食,熙熙攘攘,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者 主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