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 2.复习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 3.解释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了解图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同形状的图形,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2、1.位似图形的定义. 2.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 教学难点 体会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培养转换思想. 教学方法 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道理,使学生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教具准备 若干个橡皮筋.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 第二张: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放投影片4.9.1A)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它们是相似图形吗? 2.图形位置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寻找出一些规律吗? 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图形. 图形上各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镜头中心P点,A、B是一对对应点,连结后并延长过点P.这组图与相似
3、图形比较,多了一些特征. 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大家刚才观察到的一组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叫它位似图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图形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5页定义,仔细理解位似图形的要求. 定义讲解: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个图形才叫做位似图形.两条件缺一不可.此时,把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巩固定义做一做. 师(放投影片4.9.1B) 下面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并实际操作一下,看它们是否是位似图形.老师请一位同学板演. 图4-52 板演结果: 图4-53 生通过测量发现,三组图形的对应边各成比例,所
4、以它们分别是相似图形.但连结后发现:(1)、(3)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如图O、P,(2)却没有这个特征,这说明(1)中的两个图形与(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但(2)中的两个图形只是相似图形而不是位似图形.(1)、(3)的位似中心分别是O、P. 师这位同学很具有科学态度,他能准确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请大家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关系吗? 生它们的比等于位似比. 师很好,在(3)中再试一试. 生在(3)中发现也有这个特征. 另一生老师,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证明. 师这就更圆满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位似图形有如下性质:
5、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本章第3节学过的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叙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为什么是位似. 我们尝试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将一个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是3. 将两个长短比例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选定正方形外取一足点P,将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长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动铅笔,使两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正方形ABCD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正方形ABCD上运动一周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正方形ABCD,它们形状相同,相似比为3.如图4-54所示. 图4-54 通过连结图中各对应点
6、连线,发现它们交于一点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图形. .随堂练习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 如图4-55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 图4-55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方法亲自试一试. 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答案如图4-56所示) 图4-56 .课时小结 1.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位似图形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能用位似图形定义解释前面学过
7、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12 预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后半节. 答案1:OCD与OAB是位似图形. OCDOAB且两三角形各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O,于是得OCD=OAB. OCD与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图形是位似图形.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去验证说明. .活动与探究 老师提供一张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头像.请同学们将这张图放大一张,再缩小一张,对比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各器官的协调性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杰作,陶冶审美情操,尽情享受劳动所得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
8、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一、位似图形定义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随堂练习(学生板演)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
9、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2复习铺垫(进入第一关) (1)5450()688() : 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2050300()360 5
10、0()86()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11、: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求1540中的未知数)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1540中,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