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调查与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调查与思考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调查与思考 摘 要:文章以当前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学术诚信素养、所处的高校学术诚信环境、教师的学术诚信教育、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系统等四个方面为基础,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当代高校对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这一环节存在重要缺失,同时对学生自我要求、学校教育和规则制定、导师指引等诸多内外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措施:在大学生自身学术诚信意识、教师学术诚信指导、重视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大学生学术监督和奖惩机制、完善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现状;学术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6-0127-03 诚信乃做人之本,立民之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然而纵观当下国内学术界,近年来频频出现学术剽窃、论文造假等“学术失范”现象,当下更是多见不怪、泛滥成灾,这不得不引发学者们的反省与深思1。对于大学生来说,倘使失去学术信用,那么学术大学也将黯淡无光。基于此背景,如何防范学术失信、净化学术环境、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已成为各大高校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2。为了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素养及其所处的高校学术环境,以便找出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学术诚信体制的改革,笔者于20XX年9月至20XX年
3、9月分别以某地区部分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探索与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提出针对高校学术诚信教育问题的改革措施,以期能为国内学术诚信教育领域的大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次调查对象共涉及了六个年级、五大学科。其中,硕士360人,博士140人。涉及工科类,文科类,理科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五大类学科,共15个院系,40多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其中,工科类学生235人,文科类学生96人,理科类学生89人,医学类学生47人,艺术类学生33人。本次调查的方式是在大学生调查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
4、调查问卷的形式,电子网页问卷与纸质设计问卷相结合,同时采取与部分学生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此两种调查方法的结合简单易行,且回收效率较高,问卷填写质量较优,符合调查问卷分析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发放部分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匿名的方式来回答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可以有较少的顾虑,真实可靠性比较高;另一方面,面对面采访学生,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的一些想法。本次调查问卷围绕四个维度展开:一是考察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学术诚信素养,以了解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个体的学术诚信的基本情况;二是考察学生所处的高校学术诚信环境,以了解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部分高校真实的学术诚信环境以及学术诚信建设与学术诚信教育的运作情
5、况;三是考察教师的学术诚信教育,以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大学生培养活动中对学生学术诚信的影响;四是考察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系統,以了解高校在日常办学工作中是否将学术诚信教育作为办学工作的重点并落实到实处等。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分析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自身的学术诚信素养 数据表明,调查群体中,明确表示愿意有偿协助别人完成学术论文的占16.4%,想要尝试有偿协助别人完成学术论文或者有偿聘请别人完成学术论文但没有付诸实践的占41.8%,总计58.2%。在关于大学生各门课程作业完成的独立性调查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的占13.4%,出现过拼凑行为的占8.6%,
6、总计23%。这两项数据总计占调查人数的81.2%,据此推算,明确有学术不端意识或者潜意识中想要参与学术造假活动以及曾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大学生占了将近80%。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被调查学生中,对学术研究非常感兴趣的占52%,比较感兴趣的占26%,这两项数据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78%的学生对学术研究还是具有较明确的兴趣。笔者还发现,只有6.8%的大学生对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具体规范非常了解,一般了解的占23%,略有耳闻和毫不知情的共占70.2%;对于学术不诚信的具体评价标准非常了解的有7.4%,一般了解的占47%,略有耳闻和毫不知情的占52.6%。对于高校制定的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各项惩戒措施
7、,有11%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53%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有36%的学生表示略有耳闻和毫不知情。 从大学生自身的学术诚信素养调查中发现,有将近80%的学生明确有学术不端意识,或潜意识中想要参与学术造假活动,或曾经发生过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中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有待提高,这种状况不容乐观。然而我们也在数据中发现,有78%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学术研究具有浓厚兴趣,这说明在学生群体中,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是造成学术不端现象频发的原因。根据另外三项数据我们发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即大多数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不够强烈,在日常学习中也忽视了关于学术诚信方面的自我教育,对于学术诚信体系的相关内
8、容的了解非常欠缺,尤其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不端的评价标准方面的意识亟需提升。 (二)高校学术诚信环境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63%的学生表示身边学术不端的现象偶有出现,有16%的学生表示身边学术不端现象比较普遍,由此可以推算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学术不端现象达到将近80%。其中比较普遍的学术腐败现象大体包括:将他人研究成果东拼西凑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标注;篡改伪造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代写论文;考试作弊、代考替考等。而在关于学校举办的有关学术诚信教育的讲座和课程参与度调查中,仅有7%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并关注,14.6%的大学生偶尔参加此类活动;基本不参加和根本不关注的占78.4
9、%。对于举办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活动的效果,有23%学生认为此类活动对于规避学术不端现象很有效果,有36%的学生表示没有效果。通过数据我们发现,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学术诚信环境不容乐观,学术不端现象突出。在大学生群体中,学校举办的有关学术诚信教育的讲座和课程的参与度极低。这反映了高校对于学术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还有欠缺,并且宣传教育方式应该多元化。 二、對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启示 对于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既不可对学生全盘否定,又不可放任自流,必须深刻分析主客原因,抓住问题的关键,给予必要的重视,采取积极的引导和建设措施,以改善现状。 (一)大学生自身加强学术诚
10、信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对于学术诚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由内而外的学术诚信意识才能时时刻刻提醒学术大学人员对学术问题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才能从个体的角度对学术诚信的大环境产生净化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1)将学术诚信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将学术诚信教育添加到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之中,与校园安全规范、在校生活指导等常规内容并重,让大学生在开学之际适应自己新的学生身份之初,就要养成学术诚信意识。 (2)将学术诚信教育列入大学生学生手册。高校应该组织导师和学生干部辅导新入学大学生进行集体学习,仔细研讨学生手册上关于学术诚信的各项细则规定
11、和奖惩机制。 (二)教师着重进行学术诚信指导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老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品质的培养。学校应将学术诚信指导列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中,联合导师进行学术诚信的各项教育;同时,教师在自己的科研教学过程中坚守原则,以身作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树立学术诚信的榜样并带领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远离学术造假、作弊等行为。同时,高校应将导师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列入导师日常的教学业务之一,规定导师每学期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一定课时的学术诚信指导,并且导师的指导工作完成情况需要学生来打分,分数计入导师教学业务年终考核之中。 (三)重视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所谓“学术诚信
12、”不是一项约定俗成的规则,而应当是高校予以正视和高度重视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至关重要。笔者兹举数端: (1)将学术诚信教育归入教学计划,专门开设一门课程。教育部门及学校应把学术诚信作为各项大学的前提,开设针对诚信教育的专门课程,明确学术失信的各种行为表现,以此来约束在校大学人员。同时,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发放学术诚信手册进行有关学术不诚信的各项表现、定义及处罚的深入教育。 (2)举办学术诚信讲座。在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定期举办关于学术诚信的讲座,敲响警钟,在示范中引导,使在校大学人员真正明白学术失信的各种表现,杜绝类似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大学生学术监督
13、和奖惩机制 (1)完善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一方面可以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学术行为能够受到适量、适度的奖励或惩戒。 (2)合理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应建立诚信档案,便于记录大学人员的各项行为同时应强化监督和奖惩部门的各项职能,使其有效合理地对各种学术行为进行评价、监督及奖惩。 三、结语 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读书人”的积极社会。正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则必然要求学人的研究须恪守“求真”精神。但是,当今高校中频频出现的学术腐败现象必然会使“求真”的学术精神走下神坛,知识分子可能因此而失去在社会中的话语权、感召力和公信力。高校也将陷入信任危机,学术声誉走向沉沦和败坏。 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在大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发挥指导、监督的作用,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循学术规范、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够培养出科研水平高、具有独立能力的大学生。 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