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docx
《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 摘要目前,“有效教学”于教坛之火爆,真正是无以复加。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研、教改,言必称“有效”,否则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听众、没有读者。人云:“有效教学理念产生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确否?文章根据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和重大事件,厘清了中国教育史上“有效教学”的历程,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即渊源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包括战国后期的荀子、北宋的程颐、南宋的张敬夫和朱熹、晚清郑观应的拓展与归纳)、复兴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理论、升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新枝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它们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逐步递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教学
2、”的系统理论。 关键词有效教学;中国模式;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生活教育;生本教育 目前,“有效教学”于教坛之火爆,真正是无以复加。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研、教改,言必称“有效”,否则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听众、没有读者。人云:“有效教学理念产生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实乃以偏概全,言不由衷。 为了厘清了中国教育史上“有效教学”的历程,本文根据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和重大事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从因材施教到生本教育。它们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逐步递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教学”的系统理论。 一、渊源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孔子是我国研究有效教学甚至身体力行实施有效教学的先驱
3、,其首创的“因材施教”理论是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由孔子提出来,其对于现代教育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首先出自论语雍也篇一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就是: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学生,可以教给他们高深的学问;而对于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学生,却不可以教给他们高深的学问。显然,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心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对之进行的教育就必须相应的存在差异。孔子还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习专长以及志向特点,将学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论语先进篇),予以侧重性培养。事实上,因材施
4、教的例子在论语中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篇目有论语学而篇、论语为政篇、论语雍也篇、论语述而篇、论语先进篇、论语颜渊篇、论语阳货篇等。 例如,根据论语先进篇所载,孔子对子路与冉有的相同问题“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就具有深厚的代表意义。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其理由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之,故退之。”这里的“求”即冉有,“由”即子路。这是针对冉有怯懦而子路好胜之性格方面的差异而进行的因材施教。 又如,关于对“仁”的解释,孔子对子贡的回答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对颜渊又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5、,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篇);对仲弓则回答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对司马牛却回答成“仁者其言也切”(论语颜渊篇);对子张的回答则是“恭、宽、信、惠、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敏则有功,惠泽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这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在德行方面的差异而实施的因材施教。而樊迟在不同的时期三次问仁于孔子,得到的回答分别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最简单的“爱人”(论语颜渊篇);还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敌夷,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这却是根据樊迟在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状态之差异而有针对性采取的因材施教。 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政
6、治家苟子吸收和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学说,成为了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仅在响彻古今荀子劝学篇阐明了求学的道理,而在荀子儒效篇中更是提出“学至于行而止”观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识之,识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其意思是:没有听到过的不如去听一听,听到过不如去见一见,见到过不如去认一认,认识过不如去应用到,学习达到了应用的目的才可以暂时停下来(再去学习其它新的知识)。这里,说明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學习就是为了应用,即行为,也就是实践。某一种知识经过应用或行为或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是正确的,那么对这种知识的专门学习就可以停
7、止了,接下来就是这些知识的应用。然后,去学习更多更新更好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但是,孔子并未直接概括出“因材施教”这个词。直到宋朝时期,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奠基人程颐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来“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敬夫更是有语云:“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这两句话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先后在论语集注卷六先进篇和论语集注卷三雍也篇中引用之后,逐渐为世人所熟悉。后来,清朝学者郑观应的名作盛世危言中有语进一步概括为:“别类分门,因材施教。”这才形成了“因材施教”这一
8、成语,其很快就成为了孔子教学思想中的一个专项名词。 就其因材施教的本意,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其与“有效教学”的理念中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之分、智能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可以认为因材施教与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基本相同的。 二、复兴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多有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效 教学 中国 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