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来自何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是谁-来自何处.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们是谁,来自何处我们是谁,来自何处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这里清晰地记载着一个家族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折射着中国乡土社会的所有理想。作为宗族的神秘符号,它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打上根源和故乡的烙印,让每一户姓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它承载着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回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那些隐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密码,那些在历史中迷失和断裂的记忆,也许,能在流淌的血脉中寻回。 关于家谱: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男性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和风俗人情等。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
2、务。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于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于是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开始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中国的家谱记载甚至比中国的户籍制度还要详细。 编写家谱通常是按照一个家族来分,由籍贯来分,如果家族的人更多,有些时候还可以按照堂号从大到小来排列,或者按照居住地和官爵区分,然后再各自繁衍并记载下来。
3、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第三部分为附录。 Q=旅伴 A=王进元 Q:您是从什么时候、出于何种缘由开始拍摄家谱系列的,目前的进展如何? A:我从20XX年开始拍摄一组叫太行人家的摄影专题,主要想反映中国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历史变迁。在拍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家族都是经历了多次迁徙,在这一个个家族的迁徙、传承和发展中,发生了无数故事,不管曾经多么显赫的家族抑或多么平常的家族,他们的每一个故事和命运都与当时国家、社会
4、的变迁紧密相连。于是,就萌生了要深入探究中国式家族发展、变化历史的念头,以此来印证社会变迁给个体和家族带来的影响。 在拍摄家谱系列的过程中,我深入接触和采访到的已有80多个家族,每一个家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故事。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王姓家族,明代从山西和顺县迁到河北的时候只有兄弟3人,分别定居在三个村子,其中一个人定居的村子,经过世代繁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600多户3000多口人的大家族。 家谱系列已经完成了一个大的段落,下一步我想涉及更大的范围,比如,不同地域以及其他民族和种群的家谱记录,等等。 Q:您在拍摄家谱系列时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A:家谱,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都是最神圣的。它们通常被族里最
5、有地位的人供奉在家里,秘不示人。只有在春节祭祖的时候,才悬挂起来供本族祭拜。祭祖的时间是从春节的大年初一开始,到元宵节后的正月十六结束,家谱在此之后就要收藏起来。因此想要拍摄到家谱,就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拍摄前我需要通过各种关系沟通联系,做通家族里“家长”的工作,集合好家族里的人,为拍摄做准备。为了拍摄邑城陈氏家族,我曾提前做了两个月的工作。有些人家,本来已经和族长沟通好,但当我实地去拍摄的时候,突然会有家族里的其他人站出来反对,更有甚者还摔过我的相机,他不理解我的行为,认为自己家的祖先,凭什么要由外人来拍。今年的正月初八,我和爱人开车一天跑了5个村子,半夜才回到家,一个也没拍成。因为我拍摄的
6、都是民俗和人文题材,这样的事情也就屡见不鲜了,有一次为了拍摄一组民俗作品,在一个村子里还被人用棍子给赶了出来。 Q:在拍摄前,您和被拍摄的家族族人是如何交流沟通的? A:每拍摄一个家族,在提前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人类发展、迁徙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明代大移民的相关历史,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的移民,但在中原和华北地区,明代洪武年间的大迁徙影响最大,我接触到的大多数家族都是那个时期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但他们对此知之甚少。这次我拍摄的家谱系列,就是在寻找他们的家族脉系。 Q:家谱都有哪些呈现形式? A:我拍摄的都是可以悬挂的,使用布匹为材料做的家谱,民间叫“家谱轴子”。家谱的形式有
7、很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Q:我很想知道,如果一个家族从祖籍地迁移到了城市或散落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还能寻找到自己家族的脉系吗? A:今年3月份,有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找到我,说有一位姓王的人现在广州居住,他的父亲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从河北武安离家出走,后来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定居广州,这位老人在王氏家族是第十八氏孙,他的字号,他儿子的字号也还是按照家族的序列排着。我查了王氏家谱,从王氏家谱的世系表上找到了
8、他父亲的辈分,又按照这个世系表,查到了他家族里现在的子孙,这样就顺利地找到他们在这个家族里的近亲。5月份的时候,他已经和家族里的人取得了联系。如果能给出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和出生地,那么就有可能查询到家谱,然后开始一步步寻根认祖。但是这样查询成功的机会还是比较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失去了脉络,上溯就不那么容易了。 Q: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家谱似乎是个很遥远模糊的概念。即使在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村,可能也只有老一辈的人会把修家谱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随着年轻人对家族意识的淡漠、对家族文化认识的稀缺,以及现代社会人口的巨大流动和阶层变迁,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是否会遭遇真正的壁垒?
9、 A:年轻人因为接受新潮文化思想的影响,大多对家谱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但是,家族里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年轻人,还是很重视家谱的。通常情况下,每一个家族里对于家谱的续修,都是由年轻人来完成的。老年人作为家族里的长辈,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只是表现得很重视,具体的工作,还是要由年轻的一辈来做。在这个系列的拍摄对象里,比如苗氏家谱、陈氏家谱、王氏家谱等,其续写家谱的工作都是由家族里的年轻人在每年的正月期间完成。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家谱的延续性重新重视了起来,再加上这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家谱文化也日益受到文化研究者的重视。 Q:家谱其实也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缩写,在家谱中,基本
10、上都是以男性血脉传承为主,女性们从来是无声的,甚至只留下夫家的姓氏而没有名字。而西方人在编修家谱时则是男女一起入谱的。 A:家谱里不记载女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特性,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传宗接代都是依靠男性来形成支系,后代也随男方的姓氏,所以家族家谱的谱系都是以男性为依据。女性不编入家谱不仅是绝对男权的象征,也是封建社会对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最根本的否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女性在有的家谱中已经被编入记载,这也是历史性的进步。 Q:您在拍摄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摄影技术性上的问题? A:因为受家谱悬挂场地的限制,只能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但是,怎样解决广角镜头的畸变,是
11、一个难题。后来,经过多次实践,在机位选择和拍摄角度上想了很多办法,尽量减小畸变。家谱大多挂在室内,在光线很暗的环境下,需要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为了克服闪光灯补光形成的阴影,我利用闪光灯反光形成散射光,既解决了光线不足的问题,又不会给画面造成影响。 Q:您还拍摄过一组名为中堂的系列作品,能感觉出您对传统家庭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敬重和依恋。现在中国家庭的厅堂文化逐渐在走向没落,传统的房屋建筑和家庭陈设在城市里已消失殆尽,农村也都盖上了砖瓦房,换上了茶几电视柜,您对此有何看法? A:我拍的中堂系列是想通过中国家庭式的厅堂文化来折射华夏文化,中堂,是家族重要的政治、文化场所,是家庭的仪式中心,中堂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全部消失的,通过我多年的研究,我的观点是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形式上的、观念上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几千年来并没有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尽管历史上很多因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巨大,但是那种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很难发生根本地转变的。城市里的变化,其实更多的也是外在形式上的变化,但你要把它解剖开来去分析的话,人们灵魂深处的中国意识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