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挖出清流的井都是坑.docx





《没有挖出清流的井都是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没有挖出清流的井都是坑.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没有挖出清流的井都是坑没有挖出清流的井都是坑 方家骏 有学者认为,“小剧场戏曲”不只是一個训练场、实验场,更是一个“戏曲名家精英的竞技场”,我很赞赏这一目标的提出,也为眼前展现出这样一幅蓝图而兴奋。但是,到目前为止,“小剧场戏曲”经历了五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它仍然还是一个实验场、训练场。 “小剧场戏曲节”是个很好的平台,经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五年运作,各方面都成熟起来,影响在不断扩大,定位和观念也逐渐清晰了。20XX年年末,第五届“小剧场戏曲节”加冠了“首届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顶着“国字号”头衔,以9台剧目、9个剧种的规模,再次让我们看到“呼与吸”的活力,看到了当代戏曲人独具思考的原创
2、能力。 我曾对青年创作者说:你们是幸运的。言下之意:这个平台为许多有艺术理想的青年人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以比较开放的心态来阐述自己的艺术观念,展现才华、回应时代,重塑戏曲艺术的品格。这种戏剧精神于当下而言,难能可贵。 连续看了几年,去年底的第五届又看了大部分剧目,看戏过程中不时有想法跳出来,事后也有些思考,愿意拿出来,作为话题,与大家交流 思考之一:在今年的“戏曲节”上,我们再次看到了一批有追求、有创新意识的作品,看到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编剧、导演、制作人,其中不乏青年女性。例如宴祭的导演俞鳗文、编剧魏睿;赤与敖的编剧莫霞,导演李欣霖,都是当下上海文化圈非常活跃也非常有思想的女性创作力量。联想
3、到这几年在小剧场戏曲上不断进行着探索实践的管燕草(京淮合演新乌盆记、淮剧画的画编剧)、俞霞婷(昆曲椅子编剧)、高源(京剧十两金编剧)等,不知不觉中,一个女性戏曲创作阵营已然形成,且起点不低、声势不小。总体来说,她们有比较扎实的教育背景和学术底子,也有当代戏曲人的责任和担当。从京剧赤与敖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朴的青铜色泽,还看到了深邃的六朝文化;从越剧宴祭中不仅看到精妙的戏剧结构,还看到了思辨的锋芒。她们自觉地以当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开掘历史传统故事、戏剧名作乃至文学名著里未曾完成、或者说未曾显露、未被揭示的题旨;她们叩问历史的同时更在拷问自己;在回眸历史的同时,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当代立场和当代视角。
4、她们非常明确,这一代人的使命,是要“努力呈现戏曲的当代性”,在这一点上她们是非常自觉的。我内心将她们归类为研究型的创作者她们把戏曲写作看作立身之本而非谋生之术;没有“套路化写作”的痕迹;唯有觅不到新路之苦,少有为陈规束缚之困。在她们的作品里,我切切实实地看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光芒和具有独立意识的追求。 女性戏曲编剧、导演群体的崛起,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她们有足够的细腻、也足够执着。对于历史的认知和思想的追求毫不逊于男性作者。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里,这一群体将在上海戏曲创作方面散发出很大的能量,并作为一种现象被广泛关注。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这一群体比较注重“传统戏剧的当代表达”,作品大多有现
5、成的文学蓝本,或者说对于“改编”这一门操作得比较得心应手,而类似淮剧画的画这样的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则显得相对孤单。用改编历史名篇、传统名剧来为创作“保驾护航”这一“群体意识”于我们今天小剧场戏曲的发展是好,还是带来一定的局限?同质化发展与“这一群体”的教育背景、戏剧理念、年龄性别结构是否有实际关联?需要从更高的文化层面来作深度研究和客观分析。我们的戏曲前辈,积累了大量的原创古装剧,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跨时代的流行符号。从画的画的实践探索来看,今天我们用原创故事来做古装剧乃至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小剧场戏曲仍然是可行的,不能因为做原创剧难而放弃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创作途径。总之,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只做“翻箱
6、底”的事。 思考之二: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来诠释“小剧场戏曲”的定位,我觉得很贴切。对于“创新”,我们在认识上比较清晰,“小剧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不少新的演剧方式,新的价值理念,新的创演手段。那么小剧场的这个“正”究竟还包含了哪些?经过五年时间,是时候来认真研究一下了。 应当说,我们在守住戏曲传统方面做得不错,但还不够。我们要守住的不仅仅是综合、写意、虚拟、程式,不仅仅是一桌二椅、水袖云步,这些“大剧场”也在做。那么,我们“小剧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应当把关注的焦点,从 “小剧场”的外部形态(大小、空间、形态、格局)之争,更多地转移到“小剧场”对于传统戏曲的美学追求上来? 中国戏曲的一
7、个重要美学特征就是:寻幽入微,穷尽其妙。所有流传百年的戏曲经典都在某个局部、某个细节、某个人物个性、某个心理特征上作了不遗余力、穷尽奇妙的精心描摹、深度开掘(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都讲究发现“戏眼”, 聚焦“戏胆”,凸显“戏核”。我个人把这种做法,称作:挖深井,见清流。所以,中国传统戏曲才有“折子戏”一说,而其他戏剧样式都没有这个。我不是主张或推崇小剧场戏曲搞折子戏,或者像折子戏(小剧场戏曲不等同于折子戏,这个认识早已经比较清晰),而是希望更多地以基本美学特征,来凸显中国戏曲的独特性这和是否“当代”、是否“先锋”无本质冲突。 我和一位青年编剧交流时说过这样的话,我说“你很智慧,善于发现戏眼,
8、这是你的优点。但是,你挖了许多井,每一口井都没来得及见水,就急于去挖另外一口。”我想,这是许多青年创作者目前存在的不足。 “挖深井,见清流”“穷尽其妙”,当下的戏曲,无论是小剧场还是大剧场都做得不够,甚至可以说被严重忽略我们心不在此,感觉不到它对于戏曲艺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小剧场”这块阵地,专注地来做一做“挖深井”这件事,做出几个成功的范例、做一番观念引导呢?我以为是可行的,也很值得投入注意力一门心思地去尝试。通过小剧场的实验、训练,把厘清的观念,成熟的做法,现成的经验运用到大剧场创作中去,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思考之三:井挖不深,是青年剧作者的普遍的不足。他们耽意于铺陈结构
9、,有时则是太急于呈现理念、完成主观叙述,自觉和不自觉地忽略或者说放弃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铺陈,对一些捋不顺、说不通的“戏筋”采取绕着走的办法,或者粗略地一笔带过,表面上是小聪明,本质上是忽略了对中国戏曲美学的追求。其实,但凡挖不出水的井,都是一个坑。坑多了,势必会妨碍作品主题的呈现;自己给自己挖太多的坑,有时候就很难收拾。比如:越剧宴祭,至少有两个“坑”我认为是需要进一步去挖出水来的:一是“月公主”为何要主动求取“雩”的“首级”?既然改变了原作以及原剧中核心人物的定位,回避掉“因爱生恨”,那么就要建立一个符合新的人设,新的情节走向且站得住脚的逻辑,这个逻辑应包含戏剧动作和情感逻辑两个方面,并以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没有 挖出 清流 都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