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式审美中的佛学味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日式审美中的佛学味道.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日式审美中的佛学味道浅析日式审美中的佛学味道 摘 要:日式审美作为日本味道很重的审美方式,被一代代日本人发展并推崇。在这种特有的审美方式下,诞生了很多动人心魄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片树叶一文的分析,去印证日式审美与佛教文化不可脱离的关系。 关键词:东山魁夷 日式审美 佛教文化 无常 轮回 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散文家,被称为最能代表昭和时代的日本画家之一,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他不仅在绘画方面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同样有很深的造诣。其散文集在日本很受欢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等。作者同时也是与佛教有很深渊源的一个人,曾因唐
2、招提寺隔扇画的绘制,专心研究鉴真和尚。并于1972年从唐招提寺开始,游览奈良、大和路上的名寺鼓刹。一路上,对佛教也有一定感悟,还因此写下了通往唐招提寺之路一书。 笔者在本文中涉及到的一片树叶,出自东山魁夷所著散文集探求日本的美,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一篇文章,曾作为高考语文阅读出现,并被收录在苏教版、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 一、关于日式审美 所谓日式审美,就是日本特有的审美方式。日本传统的美学文化非常讲究“侘”,译成汉语大致就是“朴素寂静”,日式审美认为简单、寂静就是美。从松尾芭蕉的俳句“山色幽静透禅院,细听蝉声沁岑岩”中便可略窥一二。日式审美表现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3、绘画、文学,艺术,甚至日本料理。作为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国,日本从原始社会至今,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特有生活方式也孕育了特有的美学。但日本人的审美并不局限,他们“崇洋媚外”,擅长“拿来主义”,吸收各类外来文化。并让这些外来文化为己用,使得日本本土文化更为丰富。日式审美亦是,从古至今,它受了各种外来文化影响渗透。佛教文化便是其中一种。 二、佛教文化在日本 早在六世纪后期,佛教文化就由百济派来的五经博士从中国大陆带到了日本。之后由于圣德太子、舒明天皇、圣武天皇等对佛教的推崇,使得佛教作为统治者们“镇护国家”的工具被大肆宣扬。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对日本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有少许影响,对艺术创造也
4、有一定影响。到平安初期,佛教二宗(天台宗、真言宗)的创立让佛教文化更广泛地在日本传播开来。镰仓时代,新兴佛教逐渐在日本成型。这一时期,佛教不再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朝着深化信仰的方向发展。在艺术方面,也有非常多的成就。直至15世纪后,佛教丧失了在日本思想界的主导地位,由于禅宗文化的流行,佛学的诸多教义也渐渐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成了实现佛教从宗教文化到世俗文化转变的第一步。禅宗文化在文学、水墨画、庭院形式、住宅等方面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 三、一片树叶中涉及的佛教教义 一片树叶一文分为三个部分:由阴历十五与满月及夜樱的相遇感叹人生无常、透过战争对自然更深刻的感悟、庭院里一片树叶从发芽到凋落折
5、射出的生死轮回。文中提到的“无常”、“轮回”,都源自于佛教用语。下面对这两个词在佛学中的意思稍作解释: “无常”为佛教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維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的。人们常说的“人生无常”,便是来源于这一词汇。 “轮回”亦为佛教教义。又作流转、轮转等。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
6、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十五的满月、盛开的夜樱、一片树叶都是喜爱且怜惜的。这种喜爱源于一种特有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日式审美”。 第一部分提到,作者在京都写生期间同时邂逅了十五夜的满月及盛开的樱花,他感叹道“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机缘巧合吧,花的盛开时间很短,和满月相逢是非常难得的;并且满月在这种情况,仅此一夕。若是遇上阴或雨,就无从看起了。”的确,樱花的盛开及其短暂,满月每月又只一次,若稍微有一点变化,就无法领略到二者结合的美丽。 因此,作者认为世事是无常的,
7、他写到 “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二者的巧合就不会引起任何感动了。花儿由于凋落而显示其生命的光辉。在感到花儿美好这种心情的深处,我们一定会无意识中不由得彼此珍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在世界上这短暂的生存期间能有缘相遇的喜悦。果然如此,那就不仅限于花儿,即便是路旁的一颗无名小草,不也是一样吗?”正因为花儿不常开,生命不常在,这样的相逢才显得格外动人心怀。这种无常带来的相遇才令人格外珍惜。日本人热爱樱花,爱其短暂却又绚烂的盛开,因为稀有,越显珍惜;因为无常,越让人觉得樱花的美丽难能可贵。樱花的盛开凋落与人生有共通之处,作者认为不仅是对樱花,对与人、对与小草的相遇都应该感到喜悦,这与茶道中“一
8、期一会”的精神又不谋而合。把每次相遇都当作最后一次来珍惜,只因遇见同样无法脱离无常。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对自然美景的赏析都让人感受到了禅意。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由院子里一片树叶发芽到凋零的变化谈到了生命的生死轮回。他一开始写到“我忆起了了这片叶子还是一个幼芽初次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那是去年的初冬。是在这片叶子如今所在的地方长着的一片茶褐色的枯叶离开树枝落下去的时候。就在那里,还是一个小而坚硬的幼芽的你,孕育着新鲜的生命而诞生了。”这里谈到了这片叶子刚发芽时的情景,它在枯叶离开树枝的地方诞生,开始迎接它全新的生命。接下来,这片叶子经历了冬日的严寒,终于在春天绽放嫩芽。等过完一个春天,它已长成一
9、片嫩叶,在安全逃过虫害之后,迎来了夏天。在经历过夏日的台风、初秋的微寒之后,这片树叶的色彩开始变得暗淡。一夜秋风吹过,这树叶从枝头飘落。在它脱落的地方,又有一个新生的小芽等待着来年的春天。 这一部分,作者用文字描述了了两片叶子的凋落,两个幼芽的诞生,这便是一片树叶在一棵树上的轮回。作者感叹道:“这就是大自然,不惟是你。这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有生之物的命运。可以知道,一片叶子的凋落,绝不是毫无意义的,她和这棵树的整个生命是有密切关联的。正因为一片叶子有生有灭,四季之中万物才不断地进行生长变化。”一片树叶的凋落与整棵树的成长息息相关,有生有亡,有兴有衰,它们相互依存,缺其一这棵大树就无法茁壮成长。
10、 对于一棵树说是如此,这对人类社会来说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作者总结道:“一个人的死,也和整个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死当然是谁也不喜欢的。但是应该珍惜付给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他人的生命,应该认为生命终结的时候返回大地是幸福。这些,与其说是我在观察庭前树上一片叶子所获得的一种达观,还不如说是一片叶子悄悄讲给我听的有关生死轮回的大道理的话语。”由作者的总结可以看出他对树叶一生的感悟。树叶是生物,人类亦是,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因为有了树叶的“轮回”,一棵树才得以繁茂;也是因为个人的生死存亡,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 四、日式审美与佛学的关系 日本人重视眼前,关怀身边,以短暂的审美体验,代替对永恒的期盼,瞬
11、时的美感,活泼而自然。日式审美从日本人对待国花樱花的态度可见一斑。他们看樱花,完全基于樱的审美特征:五分开、七分开、满开、花吹雪、叶樱及红叶等。樱之美,在于具体入微的细节,随朝夕变化,而呈现的美色。因为他们明了世事无常,所以更趋向于短暂的审美体验。他们欣赏樱花各个阶段的美丽,这种美丽源自变化,这与“无常”的奥义同样不谋而合。对于中国人来说,美是大气的,华夏地大物博,高山大川、长城、雄伟的宫殿等东西更受我们推崇。相对而言,日本很小,日式审美更注重细节,像他们的街道,虽狭窄却不失韵味;又像他们的工艺品,色彩虽不华丽却处处都精致非常。这种日本独有的审美方式,与佛门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确有相似之处。日式审美与佛教文化一样,相比视觉上的惊艳,更多是心灵上的冲击。 有人说对于佛法、禅宗,这种时常被认为是作为宗教而存在的修行,却是日本民族如同空气般,所共同呼吸的一种價值观,一种生活方式。确实,从这篇文章中也不难看出,佛法与日式审美息息相关。佛教文化不仅在文学形式、绘画方式上影响着日式审美,从精神层面也对日式审美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佛学味道”正是佛教文化在日式审美中的体现。拥有这种日式美感的文章更能激发起人们心中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慨。这便是一片树叶能够得以广泛传播并受人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