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的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的范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的范例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的范例 【摘要】随着各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语用学的研究路向也呈现多维度、跨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之间界限日益模糊,语用学与相邻学科融合更为密切。即便如此,目前研究中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的专著却较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教育者语用学一书恰恰弥补了研究方法上的缺失,对于语用学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语言教育者语用学 【作者单位】于明波,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一 语言教育者语用学一书共分为四大部分13章。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由3章组成,分别涉及
2、语用学的定义、概念、原则、基础理论。在本书中,作者从语用学的定义、种类及方法入手,强调了语用学的社会功能。作者认为,语用学是基于语言应用的重要路径,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交际中语言的应用者对语言的选择、使用及限制要素。为了方便概念阐释,作者在开篇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四种基本的语用学理论(优先结构、合作原则、言语行为、互动社会语言学)等内容,当然其旨归在于提升交际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语言学视阈下诸多相关核心概念的阐释,主要包括第410章的内容,聚焦了跨文化语用、语际语用学、语用礼貌、机构话语等方面。本书的着力点是辅助语用学领域内经验者将语用意识拓展到社会学方面,也就集中体现在该部分。 第三部
3、分主要面向语用学的使用与学习者,用两章的篇幅展示了入门的基本指导性。作者对于论题寻找、设计的应用与解读都较为详细,解释也相对充分。再加上在本部分第12章中四个例证的采用,更增添了文章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第四部分主要概括了全书的撰写目的,总结了社会学与语用学的紧密勾连,强调了综合性、社会性与包容性对于合理认知语用学的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语言教育者语用学强调了语用学研究视角的社会性、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与综合性、研究语料真实性与包容性,既构成本书亮点,也构成本研究的重点。 二 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是本书讨论相关概念的重要依托。作者基于自身长期从事社会化语言学、语篇分析、语用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4、,在具体的论述中贯穿自然发生、语言理解与意义互动的思想。显然,作者认为,语用学的综合性应用是必然趋势。只有将语用学融入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贯穿社会交际活动的各个层面,进行相关的因素分析,才能实现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 第一,提升了跨文化语用学的重要意义。作者强调了跨文化语用学的差异性,也表现出对于跨文化交际极强的包容性,重点介绍了不同文化模式在与英语的融合后产生的跨文化特质。不仅如此,作者还极为重视非英语语料例证与阐释,广泛应用了法语、日语、波斯语、西班牙语及南非地方英语,这种对于非英语类语料的语用模式采用,带有极强的解构性质的语用学特征。作者还在本书中多次指出,非母语的说话人在选择基本的话语规
5、范时,往往能够从包容性的角度出发,有效避免做出带有歧视和偏见色彩的逻辑判断。这能够有效反映作者对于二语教学综合性、包容性的基本立场。 第二,强化了日常话语互动的身份建构。众所周知,身份既是社会学的概念,也是语言学的核心范畴。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交际者为了表明身份,往往通过趋同或者偏离文化规则来实现。本书作者则更为强调此种身份变动的常态化,认为日常话语互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是身份建构与确立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身份的引用便于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在作者看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交际,受话语境的变化都对语用开展具有一定限制作用。不同环境下的对话反映出的是权力与性别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6、,要获得特殊语境下的交际语用能力,充分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纳入的核心话题论域远远超过传统语用学的核心议题。 第三,完善了课堂语用习得的基本层次。作者指出,与课堂语用习得相关的语际语用学强调的是语用能力的可教性与可学性。课堂语用习得介绍了环境限制与影响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因素,诸如母语迁移、课堂输入、二语标准及教学环境等。显然,课堂语用习得在促进二语习得能力、培养语用意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极为重视语用学理论、概念的评价与例子阐释,充分考虑了面向读者的基本需求。在全书结语部分,作者指出本书的目的是让语用学能够为广大学习者和师生掌握,不断提升各类应用群体
7、的实际语用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就是说,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著书立说,而是为了能够为读者提供能够准确解释语用现象的方法论和实践工具。故此,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也有意回避了使用较为生涩的概念、表述,语言生动、客观,例证丰富、直接,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仅如此,考虑到广大的读者群体在语用练习上的必要性,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及精心设计的讨论习题,这无疑为本书使用者提供了有益帮助和启示。 三 社会性语用学研究视角是本研究的核心理念。语用学是注重说话人基本意向的学问,强调语用学的社会性也就是夯实了意义表达的核心。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句子意义、行为与语境意向性,其效度如何最终都要回到社会交际中检验。
8、为此,一方面,作者聚焦了跨文化的基本语用领域,探讨社会背景对于非母语说话者的影响,评述了语用失误、学术风格、言语行为的研究特质,强调将语用学的基本知识转嫁到二语的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作者讨论了二语习得者在语际运用及语言特征、能力方面的发展,阐释了母语、目标语之间有效的互动,尤其选择并标记了跨语际交流的言语行为。此外,作者还从社会性的论域出发,讨论了语言教学中常见的关于教材质量、教师知识经验等因素对于二语习得者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对于此种社会性的交际场所与语用环境,作者认为,只要能够准确把握上述论域的话语特征、文化规范、潜在的权势关系,就能够对于二语习得者的外语语用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当然,作者研
9、究的触角并未就此止步。作者不仅对于类似差异观、后现代立场等西方观点进行了论述,也对非西方观点有较为明确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的例证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总之,从语用研究的角度来说,全书表达出要在更为包容的理念下进行社会化语用的基本理念。而认真分析语用学内容又不局限于此,真正强调价值、身份、权势、社会地位等非语言因素的重要性,才是本书通过社会化语用想要强调的部分。 四 语料真实性与包容性是本研究脱颖而出的强大支撑。语料对于二语习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大规模、成体系的语料库能够起到二语习得“中介语”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者探索并掌握相应的规律。作者极为重视语用学研究中语料研究的方法与意义。她认为,语用学研究能
10、够不断提升研究者、学习者观察、提问、分析的能力,增强实际语用水平,而且这种技能与其他能力习得同等重要。从这种观点出发,作者专门对话题设计、语料收集等细节问题进行了翔实的探讨。作者甚至讨论了语料收集过程中的隐私、道德、法律问题,语料撰写的注意事项、语料搜集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便于初学者掌握。与此同时,作者十分重视语料的广泛性、生动性,用包容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文章讨论涉及的语料。作者在介绍社会因素中的性别因素时,通过美国20XX年总统大选中民众关注的种族、性别等要素引入社会交际中的性别因素,有极强的代入感。作者介绍每一条语料都强调了语料的来源,并最大限度保证语料的广泛性。在我们看来,这种对待语料的态
11、度对于我们当前的语料库的建设具有极强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我国的语用学语料库建设缓慢,发展空间较大。在二语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有效提升语料库的内容层次,成为语用学发展快慢的重要依据。本书作者给出的例证恰恰要求首先要保证西方语料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与我国语用学语料库实现衔接,继而借鉴其语料保真路数,扩充当前语用学语料库的容量。 当然,即便语言教育者语用学强调了语用学研究视角的社会性、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与综合性、研究语料的真实性与包容性,在具体内容论述中仍有诸多亟待提升的空间。例如,作者的社会化语用学研究整合了跨文化语际的内容,融合了大量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议题。但是,作者对社会语用学的核心评述篇幅却并不充分。显然,作者的研究更多的是规避了体系化的概念阐释,而更加侧重了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的探索性解答。即便作者尝试详细介绍的某些语用学概念,囿于逻辑关系与标题相关性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阅读与理解的难度。然而,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能掩盖本书在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融合论述上的真知灼见,该书对于语用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同样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4
限制150内